黃麻,也許你并不悉這個詞,但你一定見過它的產——麻袋,它就是由黃麻編織而的。在中國,黃麻幾乎早已被淘汰,甚至為了人見人棄的“雜草”。然而,在印度,黃麻卻搖一變,為了高奢品牌的“寵兒”,甚至還登上了意大利米蘭的各大秀場。僅僅憑借黃麻,印度一年就能有33億的產值,還能養活數百萬個家庭。同樣是黃麻,為何命運卻如此不同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曾廣泛種植一種名為黃麻的作,它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是重要的天然纖維來源。黃麻不像其他作那麼貴,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照料,自己就能健康長。它能夠旱澇保收,在農村為數不多的經濟作之一。每到深秋收獲時節,黃麻能夠長到4米多高,這個時候,村民們有空做些副業,收割下黃麻,浸泡過冬后,來年初春便可剝麻。他們還將黃麻剝開后,捻,可編織麻袋、麻繩,或制作簡陋,甚至可加工的手工藝品。當時,黃麻的穩定收讓許多農戶看到了希,他們只要耕種好自己的小塊土地,就能獲得可觀的回報。所以每當到了收獲的季節,整個村子都是一片忙碌景象,麻稈遍地,婦們梳理著金黃的麻,孩子們在旁玩耍,一袋袋質地糙的麻繩、麻布堆積如山。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黃麻逐漸被化學合材料取代,黃麻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中國農村已很能見到種植黃麻的了,全國年產量也僅有4萬噸左右。與此形鮮明對比的是,在印度,黃麻仍是和棉花齊名的“經濟作”。19世紀中期,英國民者將目轉向了印度,大力資助印度的商業發展,印度的黃麻產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855年,英國在印度開辦了第一家黃麻工廠,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印度擁有20多家黃麻工廠,并雇傭了約2萬名工人。印度的黃麻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到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民眾的熱烈追捧。在英國民者的扶持下,印度的黃麻產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了印度僅次于棉紡織業的第二大工業部門。

然而,中國的黃麻命運卻截然不同。隨著棉花原料進口令的解除和國棉花產業的迅速崛起,黃麻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黃麻的市場需求減,被更輕的化纖取代,加工本高昂,且嚴重污染水源。黃麻產業鏈上的農戶和加工廠紛紛放棄這一行業。改革開放后,農村農戶有了更多經濟作的選擇,黃麻的收益微乎其微,黃麻加工廠數量急劇減,產量跌破了5萬噸的大關。

與中國相比,印度的黃麻產業一直保持繁榮。富的勞力資源和廉價的勞本,使印度為世界最大的黃麻生產國和出口國。黃麻是印度東部孟加拉地區最核心的支柱產業,為數億農民提供生計。然而,2020年的疫對印度黃麻產業造了巨大沖擊,國經濟癱瘓,大量國際訂單流失。此后,印度的黃麻產區面臨嚴重的就業和生計危機。一些不道德的印度企業剝削低收農民工,當地政府助長了這種象。疫過后,印度黃麻產業將面臨嚴重的挑戰,大量農民將失去土地,為新時代的流民。

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注重保障求職者的權利。然而,印度的發財之路卻是一條淋淋的道路。黃麻的命運形了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