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在29歲那年被評為十大杰出青年教師,但他意識到自己只是本科學歷,將來面對更優秀、更高學歷的年輕人時,自己的競爭力可能會到限制。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馬云離開了大學,決定創業。馬云在1988年從杭州師范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當英語及國際貿易講師。他的講課風格獨特,深學生們的喜,甚至有人逃課來聽他的課。這段時間為他積累了許多人脈,其中包括他創業時的合伙人彭蕾、戴珊、韓敏、周悅虹等。

1995年,馬云辭去教職,自己拿出一些積蓄,向親戚借了一些錢,湊了2萬元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立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公司只有馬云和他的夫人以及另外一名員工。他的第一個項目是為浙江省外宣辦做一個名為“金鴿工程”的網站,用來在網絡上宣傳浙江的經濟文化。然而,1996年3月,杭州電信也推出了一個中國黃頁業務,這就產生了競爭。馬云選擇與杭州電信合并,將自己的中國黃頁作價60萬占據了30%的份。

1997年,得到外經貿部的邀請后,馬云放棄了中國黃頁,甩賣掉自己的份,拿回了10多萬元。之后,馬云帶領團隊開發了一系列網站,包括外經貿部網站、網上廣會和網上中國商品易市場等。然而,到了1999年3月,馬云再次辭去公職,湊齊了50萬元啟資金,與17名初始員工一起創辦了阿里。這時,馬云已經35歲了,他之前的幾次創業經歷并不順利,基本上都是半途而廢。甚至在創辦阿里之后,他也曾面臨資金問題,四奔波尋找投資人和機構,但沒有一家愿意投資。最后,憑借著蔡崇信的人脈,馬云才得到了孫正義銀的2000元投資,阿里才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從馬云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的人。當然,他喜歡當老師,但相對于心中的追求,馬云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選擇了下海創業。他最初創業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提高自己未來的競爭力。作為只有本科學歷的他,在學校里的晉升空間有限,面對將來學歷更高的年輕人,他需要做出改變以保證自己不被社會淘汰。因此,他決定為一個復合型人才,一個有創業經歷的老師。這是29歲的馬云做出的思考。

馬云的這樣的思考也來源于他的經歷。1985年和1995年,他兩次出國,見識了海外的發展和風土人,尤其是在1995年到國后,他接到了互聯網。這讓馬云預測到未來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他意識到自己必須不被社會淘汰,才能保證自己的發展。因此,他毅然辭去公職,決定創業。

從馬云的經歷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經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發展上限。經歷會為我們一生寶貴的財富。馬云的創業之路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不僅僅是為了掙錢。他的勇氣和決心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