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8月12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為了解釋“清華版”養老金改革方案,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建議:在50歲退休后,先不要領取退休金,而是過上15年“男耕織”的生活,到65歲再開始領取退休金。這種做法被理解為“不延遲退休,只延遲退休金的領取。”然而,許多人對于這種建議提出了疑問,特別是關于中間15年沒有工作、無法領取退休金的問題。對此,楊教授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男可以去養老院做園林義工,則可以為老人洗服、編織等。”他的解決方案似乎輕描淡寫,沒有考慮到龐大的退休老人群的實際況。

據2022年的最新統計數據,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預期為77.93歲,男的壽命比還要低5至7歲。這意味著,按照楊教授的建議,許多中國老年男在完“園丁”這項“好工作”后,可能只能領取5到6年的養老金,然后就去世了。據我國現行的退休制度,50歲退休的主要是自由職業者或者工人,他們本就屬于低收,多年的工作也未必能有很多積蓄。而像楊教授這樣的人,每年的工資、課時、研究經費本就很厚,再加上其他收來源,例如提出關于養老金的建議并上電視解讀,那肯定是賺得盆滿缽滿的。

一般來說,大學教授的退休年齡是男65歲,60歲。當然,許多教授到了退休年齡后仍然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因此,這個養老金制度并沒有對大學教授產生任何影響,需要在50歲之后繼續過“男耕織”保姆生活的主要是底層民眾和低收。然而,現在許多教授總是說一些奇談怪論,讓人不知道是他們想出名還是他們的思維出了問題。

例如,北大經濟學教授王福重表示:“農民不要使用收割機收割麥子,因為這會揚起很多灰塵,污染環境。”他的言論讓人到匪夷所思。同樣,廈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經濟學院雙聘教授趙燕菁提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觀點:“要將生孩子和保障房養老金掛鉤,獎勵生孩子的人,懲罰不生孩子的人,降低他們的社保和養老金,不給他們保障房。”這樣的觀點顯然沒有考慮到人們的自主權利和個人選擇。還有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董藩建議延長房貸年限至40-50年,并將貸款用于買房,這種觀點也引起了爭議。全國RDDB、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則認為年輕人應該選擇為產業工人,而不是從事外賣、快遞、電商或網絡直播等工作,以支持制造業的發展。然而,這種觀點似乎忽視了年輕人的個人選擇和經濟狀況。

目前,一些所謂的社會英們總是以自己取得的高學歷為傲,卻在一些問題上散布一些歪理邪說。特別是一些大學教授,他們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卻與群眾漸行漸遠,對群眾心存輕蔑,只說些莫名其妙的話。有些人為了討好而提出一些損害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壞主意。希這些英們能夠從自和家人做起,而不是只在言論上提出所謂的“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