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鋼鐵公司(又稱“鞍鋼”)在1959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就。這一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十周年之際,全國人民共同努力,鋼鐵產量達到了1070萬噸。而在這一年,鞍鋼卻以518.56萬噸的鋼鐵產量創下了紀錄,幾乎占據了全國的一半產量。鞍山鋼鐵為了全國鋼鐵產量的“半壁江山”。那麼,鞍山鋼鐵是如何取得這樣的績的呢?

1960年3月,鞍山市委向遼寧省委上報了一份經驗材料,總結了鞍山鋼鐵有限公司的管理模式。這份材料名為《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革新和技革命運況的報告》,容超過8000字。這份報告強調了鞍山鋼鐵公司堅持“政治引領”和“兩參與、一改革、三結合”的管理理念。其中,“兩參與”指的是干部參與勞、工人參與管理;“一改”則是指對不合理的規章制度進行改革;“三結合”則是指工人、領導干部和技員的結合。這種管理模式的實施不僅能夠實現干部和群眾的結合,避免僚主義的產生,還能夠及時改進落后的制度。此外,這種模式還能逐步消除腦力勞力勞之間的差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

主席在閱讀完鞍鋼的資料后非常高興,寫下了600字的批示,即《鞍鋼章程》的批示。在批示中,主席指出:“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已經現代化了,不需要所謂的技革命。他們還反對大規模的群眾運,反對‘兩參與、一改革、三結合’的政策,反對政治領導。他們只信任數人冷漠地工作。很多人主張‘一經理制’,反對廠長負責制。黨委領導。”這份報告創建了鞍山鋼鐵憲法(相對于蘇聯馬鞍山鋼鐵憲法),并在遠東乃至整個中國產生了影響。主席還號召全國干部學習這份文件,繼續做好“偉大的馬列主義城鄉經濟技工作”和“革命運”。

需要注意的是,鞍山鋼鐵的管理模式“兩參與、一改革、三結合”只能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實行。這種模式打破了權力的壟斷和上下級的職責劃分。在這種模式下,一線工人和高層領導都是工廠的主人,他們共同管理工廠。工廠就像是他們自己的家,每個人都有權利當管家。生產資料屬于全民,工人、技人員、管理人員都對其負責。他們的地位是相同的,目標也是相同的: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的管理模式極大地調了員工的積極,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國家為工人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待遇,讓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歸屬、榮譽和幸福,使他們為了強有力的領導階層。

相反,任何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工廠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工人往往沒有發言權,也不負責任。他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工作力,為了弱勢群。與之相比,鞍山鋼鐵的員工是幸運的。他們到了自己的重要和價值。鞍鋼的管理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經驗,它告訴我們,只有在實行公有制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員工的參與和管理,促進生產的高效運行和員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