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經濟學中價值的實現過程。那麼,如何給某個品定價呢?答案當然是據需求來確定。以沙子為例,制造玻璃所需的沙子與制造芯片所需的沙子是不同的,因此它們的價格也會有所不同。據說我國每年需要花費數十億購買用于芯片制造的石英砂。可以看出,需求不僅僅是最終價值的實現,而且貫穿整個商業鏈條。當然,這里的需求與最終實現價值時的需求是不同的。價值實現是人的需求,而這里的需求是中間需求,也就是潛在價值。在現實生活中,潛在價值的直觀現就是價格。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頭牛一萬元是一個價格,而一頭牛可以用十頭羊來換也是一個價格。當然,由于貨幣作為一般等價,能夠滿足我們的換需求,因此一般來說,價格就對應著貨幣的數量,畢竟誰都不想回到以的時代。以首先很難估計品的價值,國外有個視頻就是講述一個人用一個鑰匙扣不停地以,最后竟然換到了一座房子。其次,以很難換到自己所需的品。因此,貨幣為這種中間需求的樞紐,也就是經濟的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一個品的潛在價值呢?當然是需求量。如果世界上有一億人想吃蘋果,而有十億人想吃蘋果,那麼蘋果的價值自然會有所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游戲需要那麼多不愿意花錢的玩家,因為價值就是需求,需求就是價值。

理論上來說,價格是一種比例關系。例如,如果有五個人想吃牛,而只有一個人想吃羊,那麼一斤牛就可以用五斤羊換。但是,這里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羊和牛的供應量是相同的。正如我們在高中就學到的: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然而,這種描述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供求關系決定的是均衡系數。公式為:均衡系數=需求量/供應量。當需求量等于供應量時,均衡系數為1,也就是平衡狀態。當均衡系數大于1時,供小于求,價格會上漲。如果均衡系數一直小于1,那麼價格會持續上漲,就像去年的豬價格一樣。同樣地,當均衡系數大于1時,供大于求,價格會下跌。當然,豬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停止上漲,并不是因為找到了其他類替代品,而是因為價格上漲會刺激供給,需求。尋找替代品只是需求的一種表現。這也是亞當·斯在《國富論》中所講述的看不見的手,最終導致商品的均衡系數在1上下波。同樣地,無論是需求量的變化還是供應量的變化,都會因價格的變化而產生負反饋,使得需求和供應達到均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