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購節與往年不同,許多網友表示對此并不怎麼興趣,甚至有人表示“一覺醒來雙十一就結束了”、“剛想起來昨天是雙十一”、“今年過了次啥也沒買的雙十一”。百度指數顯示,“雙十一”的熱度在逐年下降,今年更是下降到了一個“冰點”,較去年同期搜索量下降了60%。微博話題討論也是如此,相關話題在熱搜榜上的平均時長不足3小時,而且最熱門的話題竟然是“雙十一是不是賣不了”,63%的網友甚至認為“雙十一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為什麼雙十一越來越冷清呢?

全年遍地是促銷,讓消費者對“雙十一”變得麻木。消費者在討論中頻繁提到“沒意思”、“一年都有”、“每天都有”的字眼,說明消費者對“雙十一”的心態越來越消極,不容易到平臺營銷的影響而沖消費。天貓平臺上的數據統計顯示,幾乎三分之二的日子都被納各式各樣的購節,除了“雙十一”和“618”等典型的促銷節點外,還有各種季節換購、節日特銷的活。此外,在特定時段,還有針對特定品類的折扣優惠。直播賣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雙十一”的吸引力,因為消費者可以在其他時間通過直播購買到折扣商品。雙十一之所以在早期有較大的討論度,主要是因為它的稀缺,而當折扣、促銷日常化后,消費者便不再期待。另外,也有消費者認為“雙十一”的優惠政策已經簡了不,不需要熬夜搶優惠券,也沒有太多復雜的規則,但消費者并不滿意。

缺乏購買力是雙十一冷清的另一個原因。很多網友表示“沒錢,不想買,省省還能用”,幾乎四分之一的容與此有關。有消費者花費了大量時間準備購清單,但在付款流程中遇到問題無法提訂單,或者發現預售訂單只支持特定支付方式,導致消費者不滿意。還有消費者認為雙十一的優惠措施太麻煩,需要滿減湊單、分批付款等,覺得“套路太多,懶得算”,或者覺得雙十一的優惠不夠劃算。這些因素導致消費者對雙十一的購買意愿降低。

然而,消費者的購焦點正在發生變化。食品類商品的銷售增長較多,而其他商品的增幅有限。這表明消費市場正呈現細分化、個化等特征。此外,今年雙十一男消費明顯增加,他們購買茅臺、五糧等商品的數量也較往年有所增加。一些國貨品牌在雙十一期間表現出,甚至與國際大牌掰手腕。這表明消費者更加愿意在食和國貨上花錢。

綜上所述,在雙十一這個促銷節點的第15個年頭,如何維持住消費者的興趣,是各大電商平臺需要思考的問題。消費者對促銷活變得更加冷靜,他們更加注重產品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優惠。電商平臺需要提供更化、細分化的商品,同時簡化優惠政策,方便消費者購。此外,電商平臺還需要關注消費者的購買力,提供更多靈活的支付方式和優惠措施,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