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雙11于11月12日零點正式結束,接著公布了電商的盤點報告。報告揭示了多個品牌破億,哪個地區購買力最強,以及什麼品類的消費金額排名前五等信息。電商在雙11期間賺得盆滿缽滿,消費者也買到了便宜的東西,而炫目亮眼的數據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市場的龐大消費能力和中國經濟的韌

今年的雙十一,低價為各大電商平臺的“撒手锏”。然而,據法治日報報道,低價商品低質低效的現象并未消失。有消費者在某電商平臺自營店購買的筆記本電腦一到手就發現表面有多劃痕和磕痕跡,附贈的小音箱也無法開機;有些商家承諾11月5日前發貨,但到期后又改口說是11月16日前發貨。北京晚報也報道稱,最近12345熱線接到了很多售后問題投訴,其中包括退換貨不暢、價格保證未兌現等。發貨拖延時間、商品質量不達標、售后服務參差不齊甚至還有假冒偽劣產品,這些線上購的老問題在雙11期間更加明顯地暴出來。

今年促銷期間,各電商平臺紛紛重拾低價,作方式也大大簡化,既激發了市場消費潛力,也到了業界的好評。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大多數的吐槽都是覺得自己想薅羊卻反被當羊薅了,而且一些老問題仍然困擾著他們。低價好評的背后,是消費者經濟權益和購到的實實在在的損害。低價永遠是人的,直接砍價也是營銷的進步。但是,這里的低價應該是源于電商平臺自的迭代和進化,是在供應鏈中“水分”、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的雙贏,而不是靠拉低產品質量和效率、榨消費者權益來省錢。否則,電商展示出來的只是惡競爭的低價,這種低價只會破壞市場,帶來口碑下降和流通效率的降低。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拿”他們的做法也會降低品牌、平臺甚至整個雙11消費活的信譽。

在當前全渠道零售的時代,消費者的理消費意識逐漸回歸,低價低質的銷售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令人欣的是,部分線上平臺和商家通過個化生產、化定制方案、創新消費驗等措施,實現了健康的低價營銷,做到了保質保量的讓利,保持著雙11多年來不出問題的形象。相比之下,那些通過工減料標出低價的商家,無論大小,遲早都會被消費者唾棄,被市場伙伴鄙視,最終被市場淘汰。

對于消費者正常的投訴或者巨額中的失誤,商家首先應該從自角度反思,看看是否由于自己的疏忽導致了供貨差異、質量問題、承諾未兌現等問題。如果存在這些問題,商家應該主、及時進行解釋說明,并按照法律和平臺規定進行補償。監管部門也應主收集線索問題,認真審查投訴建議,嚴格審核問題訂單,為消費者的堅強后盾。

激發消費者購買是雙11促銷活的目標,但下單只是第一步,讓消費者在售后無憂才算是真正收。作為觀察消費市場的重要窗口,雙11已經邁第15個年頭。不讓消費者在興下單后失而歸,是雙11在這一年齡段應該有的認識和守,也是每家企業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消費升級中應該備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