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完畢,傳遞出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信號。從經濟總量上看,廣東和江蘇的GDP都突破了6萬億,保持著張的競爭態勢。山東的GDP突破了4萬億,浙江和河南突破了3萬億,13個省份超過了2萬億的大關,整態勢穩健。然而,如果看經濟增速,就出現了相當大的不尋常之。上海的GDP增速為9.7%,海南為8.6%,西藏為8.4%,吉林為7.7%,蒙古為7.3%,青海為6.8%,甘肅為6.8%,寧夏為6.5%......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好局面。過去,南北差距的說法一度盛行。然而,這次表現亮眼的省份大多在北方,使得南北差距的說法不攻自破。

冷靜下來,這些增速神勇的省份大多是經濟量較小的省份。較小的基數更容易實現高速增長。不過,無論如何,進步都是好事!這些省份的進步令人欣喜!然而,中國的整經濟更多地需要依靠經濟大省的持續引領和驅。再看這些大省的表現,GDP量最大的8個省份的增速分別為:廣東增速為5%、江蘇為6.6%、山東為6.2%、浙江為6.8%、河南為3.8%、四川為5.5%、湖北為5.6%、福建為3.8%。一個重要的趨勢已經顯現出來——長三角地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長三角一直以來都很強大,但之前從未像今天這樣獨自承擔起重任。之前,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一直并列為中國最頂級的城市群,國家還致力于培育為第四個核心區域,希陸地區,實現更大范圍的區域協調發展。在國三大頂級城市群中,以廣東為代表的大灣區和以江浙滬為代表的長三角區一度閃耀奪目,雙星輝映,形了輝煌的景象。然而現在,這種格局似乎發生了變化。到底是廣東的發展變慢了,還是江浙滬掌握了增長的訣?

今年上半年,廣東以62909.80億的經濟總量守住了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江蘇,以3556.16億元的增量為全國增量最大的省份,小了與廣東的差距。與全國平均增速5.5%相比,江蘇的增速高出了1.1個百分點,而廣東則未能超過全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鐘輝勇表示,在當前背景下,各省份上半年經濟增速的差異主要取決于去年疫對各省經濟的沖擊程度和各省經濟的基本面。盡管專家已經解釋了原因,但產業結構數據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年上半年,廣東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70.95億元,增長了4.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661.44億元,增長了3.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5977.41億元,增長了5.9%。而江蘇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720.2億元,同比增長了3.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6613.4億元,同比增長了7.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2131.7億元,同比增長了6.3%。很明顯,廣東的第二產業增速僅為3.7%,比全省GDP增速還低1.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廣東的工業表現不佳。如果將視野從廣東和江蘇的競爭擴大到長三角地區,可以看到,浙江的經濟增速比江蘇還要高(6.8%),其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4%,同樣高于廣東的3.7%。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并不被視為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大省。如今,浙江對工業的重視以及第二產業的增長勢頭都非常強勁。今年上半年,浙江的制造業投資增長了17.6%。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的投資分別增長了60.5%和36.3%,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分別提高了9.0個和8.6個百分點。三個“一號工程”為浙江最熱門的話題,從省級到地方都制定了實施方案。這三個“一號工程”不僅僅是針對工業振興的方案,而是通過招商引資、營商環境、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的聯來激活整個第二和第三產業。

此外,長三角地區對制造業的重視再次證明了制造業對經濟拉的重要。廣東也不是不重視制造業,廣東一直以來都是狹義上“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那麼問題出在哪里呢?工業門類繁多,我們不能抓住所有問題。然而,無論門類多麼繁雜,規模工業的發展質量是一個非常有代表的指標。從上半年規模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來看,江蘇(8.3%)、浙江(4.7%)、廣東(2.5%)中,只有廣東的增速低于全國水平。長三角地區的另一個優勢在于擁有眾多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形了高地經濟。千億產業是工業經濟的支柱。全國甚至全球工業前三的蘇州、深圳、上海,千億產業產值都超過了3萬億。然而,從千億產業的數量來看,上海有12個,蘇州有11個,深圳只有6個,明顯于前兩者。其中,蘇州不僅千億產業總產值最高,而且門類富,其單個產業的實力也非常出。在11個千億產業中,有9個產業在相應行業中位居前三,其中3個產業位居第一,分別是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可以清楚地看到,長三角地區相對于大灣區的優勢不言而喻。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和寧波擁有更多千億產業,而大灣區包括佛山、東莞、深圳和廣州的千億產業較。此外,有一種說法認為,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更加高端、先進,而大灣區地區的產業更加低端、傳統。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今年上半年浙江的規模工業中,17個重點傳統制造業的增加值達到了6273億元,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58%。這表明浙江并沒有盲目清退和淘汰傳統產業。與此相反,廣東的高端電子產業出現了問題。作為制造大省,廣東的電子信息產業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據《2022廣東500強企業發展報告》,在廣東制造業百強企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排名第一,共有38家企業。然而,由于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增速放緩的影響,廣東面臨著巨大的力。從分行業的角度來看,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材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都實現了正增長,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下降了1.5%。廣東的電子產業實力強大,即使下降了1.5%,也足以對整個區域經濟產生蝴蝶效應。

另外,外貿出口是影響區域競爭的另一個因素。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在接采訪時解釋了廣東上半年的表現: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主要經濟增長乏力,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廣東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首當其沖,面臨著巨大的力。與此同時,全球市場影響,消費電子行業增速放緩,燃油車市場持續低迷,石化行業整走弱,鋼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廣東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都進了調整期,發展力進一步增大。廣東省第四大城市東莞的表現尤其令人擔憂。東莞上半年的增速為1.5%,為萬億俱樂部中增長最慢的城市。無論是工業還是出口,東莞都出現了雙降,規模工業增加值下降了5.9%,出口下降了9.4%。相對于長三角地區,大灣區的經濟更加依賴于對外貿易。工業和出口一直是互相依存、雙的。然而,到中貿易的影響,外資重新調整產業鏈和供應鏈,對工業和出口形了雙重打擊。東莞的工業和出口承,立竿見影地傳導到深圳港的吞吐量。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深圳港,廣州港承擔了一部分貿任務,到的影響較小。盡管廣州港的數據保持穩定,但廣州的外貿數據同樣不如人意,下降了2.5%。

除了工業和外貿,還需要考慮區域一化的果。幾年前,智谷趨勢提出了“長三角正在為一個省,而大灣區正在為一個市”的觀點。由于大灣區面積較小,人口和經濟度較大,創造了更好的城市群融合條件。然而,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的一化步伐不斷加快。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區域發展研究室主任宗傳宏表示,長三角三個省份和上海的績既到疫后經濟復蘇的大背景影響,也要看到區域一化帶來的結果。長三角一化發展已經為國家戰略5年,前期的磨合和積累帶來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區域分工更加明確,區域的大產業鏈和全產業鏈越來越完善、平衡,傳統產業鏈在長三角地區得到了延長,資源配置也更加完善,新興產業鏈擴散得更快。因此,長三角地區正全力發展,這不僅僅是各省份自己的事。”相對于大灣區的廣深港一到制度限制,上海已經開始通過平臺效應推“流量經濟”。許多企業將總部設在上海,但在長三角地區的其他城市建立“飛地”,與上海形分工系。許多江浙企業甚至將一些功能,尤其是對外的功能放在上海,借助上海作為平臺,實現要素的流。一些新聞間接證明了長三角地區的功。武漢原本是大灣區的傳統腹地,但今年6月,武漢的黨政代表團考察了南京、蘇州、昆山、上海和杭州等城市,表達了與長三角地區加強學習和接的意愿。甚至廣州和佛山也派出黨政代表團考察長三角地區,虛心學習經驗。長三角地區獨自承擔重任,說明了其優秀之。然而,更值得期待的是一個整崛起的區域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