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鼓吹購買銀行養老的人變得越來越多,這是否暗藏謀,只是為了種植更多的韭菜呢?對于近期購買銀行養老的邏輯,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大多數鼓吹購買銀行的人都持有相似的思路,即定期投資、長期持有,利分紅。這種邏輯最近占據了很多投資者的視野,甚至連我那不懂票的二姨都一直問我這樣做可行嗎。然而,我仔細思考后發現,這套邏輯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即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理財圈的投資者都知道,在過去的幾年中,將資金放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本無法保值,因為利息本無法趕上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尤其是近幾年,中國的貨幣政策雖然較為溫和,但CPI的漲幅卻不容忽視。據統計,我國最近幾年的通貨膨脹率平均在百分之三左右。而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上也在這個范圍,偶爾幾個月,收益率可能還不足以覆蓋通貨膨脹。因此,購買銀行養老的邏輯需要重新審視。

通銀行百分之7的息率為例,減去百分之三的通貨膨脹率,仍有四個百分點的盈利空間。按照他們的邏輯,如果票上漲,還有可能獲得資本利得,這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劃算的選擇。然而,誰能保證票一定會上漲呢?如果票下跌,僅靠息可能永遠無法收回本金。此外,盡管CPI的增幅似乎沒有息率高,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明顯到通貨膨脹率并不僅僅是這麼一點。因此,僅僅依靠息率來應對通貨膨脹可能是不夠的。這種把所有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與此相比,選擇基金更加安全可靠。基金比單獨押寶一只票更能保證收益。在像國這樣的發達資本市場,我們只聽說過購買基金養老的人,很聽說購買銀行養老的人。因此,或許背后存在著一些故事,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推測了。我只希朋友們能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錢袋,不要讓資本不知不覺地走屬于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