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很多人本不敢想象,連銀行這樣的“鐵飯碗”也會失業?而失業并不是公務員落榜,也不是卷,更不是業績和任務不達標,而是網點關閉,一波裁員說來就來,猶如山洪海嘯,無法阻擋。

過去認為只有商業銀行才會倒閉,而如今關閉的網點中,國有六大銀行也赫然在列。這個巨變對于普通人來說,最明顯的變化無疑就是:明明某個地方有個網點,這個銀行也存在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想去辦業務時,發現它居然不在了;而另外一個變化則是,遇到想去取現金,還得費點時間找個ATM機,因為附近的網點可能早已搬遷或拆除。

大部分年輕人很可能已經有幾年沒去過銀行,因為很多事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完,只有那些涉及到醫保、份信息等一些小功能的業務,才需要去銀行柜臺辦理,而老年人之所以為銀行主要的客戶群本原因就在于他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采取了最為原始的方法理,也是由于年齡和知識的限制。

銀行網點減,ATM機隨之淪為冷門,最大原因還是數字技革命的興起,互聯網大席卷之下,銀行傳統的兌付、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快捷的需求。

以微信、支付寶等為代表的掃碼支付一統天下,過去的銀行卡、轉賬、現金易支付占據的份額越來越,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銀行這才意識到危機。雖然現金類的易和業務已經不再熱門,但掌握國家機和坐擁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即使不被大眾所認可,銀行依然可以憑借一向的政策和國資背景,兌其他支付方式。

只不過當下于轉變節點,許多應對措施并未效,或許更大的變數還在后面,關閉網點不過是一種方式的淘汰,也許用不了多久,銀行憋大招的新玩法就會出臺。

銀行網點大規模消失,這是時代于數字化轉型的影。從網點減的分布態勢看,國有銀行關閉的大多數為一二線城市為主的發達地區,而下一步可能會有新的網點滲更多的縣市,因為不僅大城市的運營本過高,更加普及智能化的發達地區,銀行客戶群的流失,才是其網點減的主要原因。

這種趨勢其實可以從多年前就可以看出端倪。多年前許多銀行還在使用柜臺、一對一辦卡業務時,平安銀行就率先推出了以機人為主的遠程業務,這一種作法直到若干年后,才由其他銀行效仿并普遍推行。而在2021年上半年,平安銀行同樣率先實行了80%的對公業務以遠程理,每年節約的人工本為4000萬元。

這些年銀行業務到了數字技的沖擊,但銀行本低效、網點集、業務繁瑣的詬病卻并未改善,客戶排隊的擁也未減緩解,當數字支付可以代替大部分易時,人們自然更樂意使用便捷的方法,而不愿繼續花費無謂的等待和繁瑣的手續。

從2016年——2020年的六大國有銀行的數據可知,4年間網點從10.93萬個減至10.66萬個,共減2667個;而2021年一年的時間這一數據超過3000個,足見網點了擺設和多余也是大勢所趨。銀行網點裁撤和減加劇,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天下人苦銀行久矣”,有新的方式可以代替,而且還方便快捷,大眾肯定會優先使用。

運營空間不斷,不止零售行業大多向線上集中,許多傳統的方式都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銀行也不例外。數字化技的第一波洪流席卷了傳統的店鋪,銀行不過是大浪淘沙的一個角落,相信更大的變化還在后面,至于它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