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在一些微信群中,總有一些朋友喜歡分別人的知識,卻不注明出。經過一番作后,這些知識似乎為了分者本人的觀點。直到某一天,當我們看到原文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搬運工。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現象居然發生在金融圈,而且還涉及到一位知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

最近,有投稿,分了一則東吳首席的聊天截圖,其中香港客戶反饋了一些觀點:全球公募對中國票的反彈持謹慎態度,沒有加倉,只是緩慢增配中國資產;大多數對沖基金對中國資本市場謹慎樂觀,配置已經到了高位,但也有擔憂;普遍認為科技是國產替代的機會,但對金融持謹慎態度;在存量資金博弈的市場上,一些長型基金經理將新能源視為“提款機”,賣出新能源,轉向TMT和醫藥,期待市場的一些變化。

在這通作之下,大家誤以為這些觀點是東吳首席經濟學家的調研果,以為這是他自己的觀點。然而,事實卻是這些觀點來自野村的路演中客戶的反饋,并非東吳首席經濟學家的調研結果。這讓筆者到有些驚訝。

對于東吳首席經濟學家陳李來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曲。他自2018年底加盟東吳證券以來一直擔任首席經濟學家一職。在2021年,隨著任澤平的加盟,陳李從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轉任東吳證券全球首席策略,而任澤平則為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然而,在2022年3月,任澤平不再擔任東吳證券特邀首席經濟學家。隨后,在東吳證券2023年度策略會上,陳李的最新職位又變為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并繼續擔任東吳國際副董事長。

陳李在個人微博中也明確表達了對資本市場的觀點:上半年看好市,下半年看好債券。他最喜歡的投資主題只有兩個,即雙碳新能源和數字經濟。他希2023年能夠看到春天的到來,希大家全年的收益能夠在春天兌現。

當然,陳李將這些信息隨手分到群里,可能只是因為太忙而忘了備注來源,或者只是覺得野村的觀點有道理,隨手分而沒有考慮太多。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由金石雜談出品,歡迎關注。我們將隨時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票、基金、券商解讀文章或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