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哥菲特曾說過:“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余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事實證明,在2021年1月初至2023年10月19日,盡管上證指數出現熊市,但選擇正確的指數基金不僅可以輕松戰勝大A指數,而且能夠超越99%的主權益類基金。那麼,這些能夠取得功的指數基金的持有人是機構還是個人呢?

據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的數據顯示,2021年1月初至2023年10月19日,共有13只指數型基金實現了連續年度正收益。這些基金包括國泰中證煤炭ETF、國泰中證煤炭ETF聯接A/C、匯添富中證能源ETF、廣發中證全指能源ETF、鵬華中債1-3年農發行債券指數C、長城中債1-3年政策金融債指數A、景順長城中證紅利低波100ETF、創金合信中證紅利低波指數A、天弘中證紅利低波100指數、華泰柏瑞中證紅利低波ETF、景順長城中證滬港深紅利長低波指數A、華泰柏瑞上證紅利ETF和長盛全債指數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6只是低波紅利指數基金,而4只是能源煤炭指數基金。

從管理規模的角度來看,這13只連續年度正收益的指數基金中,超過100億規模的有2只,20-50億規模的有1只,1-20億規模的有10只。其中,有9只基金在今年實現了規模的正增長,增長最多的是鵬華中債1-3年農發行債券指數C和長城中債1-3年政策金融債指數A。從這兩只基金的個人持有比例來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應該是機構定制產品。而國泰中證煤炭ETF聯接A/C、天弘中證紅利低波100指數和長盛全債指數增強這三只基金的個人持有比例超過80%。

數據顯示,從個人持有比例來看,有6只產品的個人持有比例超過了50%,而有7只產品主要由機構持有。由此可見,機構與散戶在選擇指數基金方面的專業眼接近。總收益來看,機構的收益要高于個人。因此,通過選擇正確的指數基金,不僅能夠戰勝大A指數,而且能夠與機構持有者實現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