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了三件有趣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是李佳琦的委屈。五年來,某商品的價格一直沒有變化,但們卻開始抱怨說價格太貴了。顧客群沒有變化,價格也沒有變,為什麼現在才開始覺得貴呢?這反映出了當下的經濟現狀,大家的錢包真的變得很張,看到任何東西都覺得貴,購買時都會進行多方比較。李佳琦的發言沒有激發的消費,反而刺激了整個網絡消費者的緒,因為大家對經濟狀況并不滿意。

第二件事是地攤生意不好了。在我小區的廣場上,今年初規劃了一個地攤夜市,最熱鬧的時候一晚上有三百多個攤位,進場擺攤都需要一些關系。每天晚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這里既有口罩三年后的所謂“報復消費”,也有人們對經濟走向樂觀的預期。但是從上個月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攤主們反映現在逛地攤的人越來越了。我詢問了一些平時喜歡逛攤的鄰居,他們大多回答說逛一圈下來,平均花費在50到100元之間,錢包不了了,所以從每周幾次逛變了一個月幾次。現在廣場上的攤位不到一百個,而且炒米的價格從最開始的12元一份,降到了現在的十元或八元。地攤生意不好的原因可能是人們開始更加謹慎消費,對價格敏度增加。

第三件事是鶴崗市今年一季度GDP增長了8.5%,領跑黑龍江省。這個傳說中房價只有一兩萬一套的城市,為什麼經濟增長卻出現奇跡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居民們不再有房貸力,變得更愿意花錢消費了。當家庭最大的開支仍然是房貸時,誰敢大手大腳地消費呢?只要搜索一下銀行每年的凈利潤,就能明白這其中的原因了。我們應該思考銀行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是否服務于國民經濟。當市場上只有銀行等數行業能賺錢時,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嗎?目前,銀行降低存量房貸利息是個好的開始,有人計算過一戶一年平均能省下兩三千元。但在我看來,這還遠遠不夠。只有讓銀行推遲一年收取存量房貸款,讓居民真正有錢,才能讓消費經濟真正起飛。大家贊同我的觀點嗎?如果贊同,請點贊支持一下。#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