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據央行數據,我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首次出現歷史下降。這一現象表明,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不再愿意通過貸款購買房產,也意味著中國房地產狂飆時代的終結。貸款買房在中國只有20多年的歷史。在此之前,中國還于福利分房的時代,那時的中國人還沒有貸款買房的概念。1998年,中國停止福利分房,實行住房商品化,個人開始靠自己的力量購房。從那時起,個人貸款買房開始在中國興起。

然而,20年前,許多普通老百姓仍將貸款買房視為洪水猛,對此非常抵。大部分有購房意愿的人通過自己的積蓄或找親朋好友借錢全款購房。2003年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切換了發展模式,從保障住房為主的新加坡模式轉向市場化為主的香港模式。中國房地產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狂飆之旅。2004年,個人房貸余額已經高達1.6萬億元,隨后每年都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到現在增長到大概38萬億元。

中國普通民眾對貸款買房的態度從抗拒到積極參與,主要由兩大原因引起。首先,房地產市場化改革后,房價大幅上漲,老百姓想全款購房已幾乎不可能,必須通過銀行貸款。另一個原因是,房價大漲的背景下,那些敢于貸款買房的人為大贏家,這種財富效應改變了國人對貸款買房的觀念。很多人明白了貸款買房其實就是利用銀行資金放杠桿,在房價上漲的背景下能夠將收益最大化。在房價上漲最瘋狂的2016年,全國個人房貸余額猛增了35%。

然而,隨著房價進下行周期,對貸款買房的狂熱也開始逐漸降溫,直到去年出現了負增長。2023年,全國個人房貸余額同比下降了1.6%,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負增長。從絕對值來看,2023年的個人房貸余額比2022年減了6300億元。個人房貸余額出現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現在購房的人越來越,房貸增速也隨之放緩。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提前償還房貸,不再愿意背負高房貸。

層面上,最直接的原因是房貸利率遠遠高于當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收益。由于存款利率和各種理財收益大幅下降,提前償還房貸為最好的理財方式。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沒有信心。在以前房價大漲的時候,很多人即使超出自己的承能力,也要盡可能多用貸款買房。但是現在,在房價下行周期里,杠桿越大,風險越大。如果房價持續下跌,貸款比例過高的購房者將有可能為“負翁”,房子為負資產后,購房者將面臨痛苦的選擇。有了日本的前車之鑒,現在我國的個人房貸快速萎毫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