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消費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好指標。然而,消費并不是簡單地將國民的花費總和起來就可以得出結論。實際消費應該排除價格變的影響。舉個例子,假設過去消費了10億元的大米,而大米的平均價格是每斤2元。現在消費了15億元的大米,但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大米的價格變每斤3元。乍一看,使用貨幣計量的總消費增加了,經濟也增長了。然而實際況如何呢?消費的大米數量是一樣的,滿足人們的需求也沒有增長,所以這種增長可以稱作虛假增長。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用貨幣來統計消費是不可靠的,因為貨幣的購買力會發生變化,而CPI指數就是反映這種變的。那麼為什麼貨幣的購買力會變呢?原因在于自從1971年離黃金標準以來,世界各國的貨幣都是無錨發行的。因此,在統計GDP時,引了一種做購買力平價的概念,這種方法不依賴于匯率,而是據購買力來比較兩個國家的GDP。購買力理論本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如何確定購買力的標準。選取不同的商品組合,得到的購買力差別很大。

在經濟學中,我提到可以用糧食等大宗商品,或者像石油這樣的能源作為購買力的標準。理論上,這些基礎商品的價格變并不大。然而,由于金融資本的存在以及投機者的行為,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很大。此外,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元的加減息政策也會影響匯率和大宗商品市場。當然,像海灣戰爭這樣的事件也會對石油價格產生影響。

總的來說,國作為資本階級的代言人,不僅推了無錨貨幣時代的出現,還推票和基金等投機行為的興起。這使得整個世界經濟陷,像東南亞經濟危機和當前的糧食危機都是其產。無論是俄烏沖突還是四大糧商,金融市場,都無法擺國資本的影響。

回到購買力標準的問題上來,與其以糧食為標準,我更看好能源作為購買力的標準,因為有能源就能生產糧食。就像修真世界里的靈石一樣,能源在世界運行中扮演著最基本的角,人類的發展也是對能量的不斷掌控。從最初的火開始,到煤炭、石油、核能等,能源的重要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