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貪婪和華盛頓的監管不力,導致了國次貸危機,進而讓國陷全面經濟蕭條。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吉米凱恩在1993年為貝爾斯登的CEO,他憑借湛的橋牌技和討好領導的手段,最終在職16年后取代了貝爾斯登的領導艾倫格林伯格。早在1980年代早期,凱恩就效仿所羅門和第一波士頓,開始從事抵押貸款債券業務。到了2001年互聯網和電信市崩盤后,貝爾斯登憑借抵押貸款業務迅速崛起,為華爾街備追捧的投資銀行,價一度飆升到170元。

在2003年,凱恩任命了明星抵押貸款銷售格拉夫喬菲負責兩只對沖基金的運作。這兩只基金的目標是購買抵押貸款債券,其中大部分是債務擔保債券,以獲取高額回報率。喬菲和他的副手坦恩向投資者保證,他們只會購買評級為AAA和AA的證券,但實際上,這些證券中包含了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喬菲和坦恩對此事保持沉默,故意不讓投資者知道真相。隨著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的上升,喬菲向投資者保證他們的產品組合中幾乎沒有次級抵押貸款,但實際上他們購買了大量以抵押貸款為擔保品的綜合債務擔保券,還購買了合債務擔保券CDO,這種債券是通過信用違約掉期創造出來的,沒有實際的擔保品。這些合債務擔保券CDO的出現大大增加了華爾街的風險。

高盛銀行家們發現利用BBB級信用違約掉期可以再造債務擔保債券,從而賺取厚的利潤。他們可以收取從做空投資者那里獲得的保險費現金,作為抵押貸款利息,并以此復制任何正常債務擔保債券的投資特點。這些新的債務擔保債券被分級評定,大部分被評定為AAA或AA優先級。然而,這些合債務擔保券CDO并沒有真正投到房地產市場,它們只是據現有抵押債券價格的未來變化進行支付合約,本沒有新增抵押貸款,卻增加了債務。高盛銀行家們從中獲得了厚的利潤。很快,50%的債務擔保債券以合債券的形式發行,分別賣給了林和花旗集團,貝爾斯登和雷曼也購買了大量合債務擔保債券。

到了2007年,房產價格下跌和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使得抵押貸款證券陷崩潰。然而,債務擔保債券的價值并沒有下跌,因為持有數十億債務擔保債券的公司不愿意降低它們的價值。這讓做空投資者到惱火,認為有公司在縱市場。喬菲和坦恩開始向投資者報告虧損,貝爾斯登的投資者到驚訝并想撤回投資。隨著贖回請求的增加,回購市場要求貝爾斯登提供抵押品,但喬菲和坦恩負責的兩只基金迅速耗現金,即使母公司貝爾斯登拿出30億元也無濟于事。到了2007年7月,這兩只基金宣布倒閉。

貝爾斯登的倒閉震了華爾街,導致投資銀行購買商業票據的貨幣市場基金張起來。投資者停止購買公司和其他債券,轉而購買更安全的國國債。評級機構開始降低抵押貸款債券的評級。林和花旗終于扛不住了,宣布面臨巨額資產損失。其他銀行也紛紛宣布資產減記。貝爾斯登因為投資過多的抵押貸款債券和高杠桿率而陷資金短缺狀態,甚至告知聯儲可能面臨破產。財政部要求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但大通只同意在聯儲保證貝爾斯登資產有300億元的況下收購。最終,大通以每2元的價格收購了貝爾斯登,而貝爾斯登員工們失去了工作和退休保障。

貝爾斯登的高杠桿率主要是因為國證監會在2004年放寬了債務擔保債券的資本要求。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開始大量舉債,貝爾斯登、高盛、雷曼和林都像對沖基金一樣玩弄東的錢。林甚至將所有債務擔保債券都加了資產負債表。然而,貝爾斯登相對來說還算幸運,因為它沒有像雷曼兄弟一樣破產。雷曼兄弟在1980年代曾經是投資銀行傳奇,但在1994年從運通公司獨立出來后,它的風險逐漸增大。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因為資金短缺而選擇篡改賬目,瞞了500億元未收到的貸款。最終,雷曼兄弟無法生存下去,宣布破產。這使得華爾街的資金流到沖擊,市出現了崩盤的趨勢。

為了挽救市場,聯儲和財政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們先是讓洲銀行收購了林證券,接著向國國際集團注資850億元,并制定了一個7000億元的救援計劃。然而,這些救助計劃引起了國會的不滿,最終議案通過,但國經濟已經損失了驚人的數萬億元。華爾街的銀行家們賺取了巨額獎金,卻沒有承擔任何責任。而與此同時,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這一小撮人的貪婪導致了國的經濟崩潰,而他們仍然掌握著大權,貪婪時代仍在繼續。華爾街投資銀行資本的貪婪是沒有底線的,他們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不顧后果。他們開發了各種金融衍生品,將風險轉嫁給其他人,最終導致國次貸危機的擴大。這一小撮人賺取了巨額利潤,而讓整個國家買單。然而,他們的貪婪終將導致國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