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底,我開始涉足票市場,二十多年的經歷給我帶來了喜悅和憂慮,總結起來就是憂愁多于喜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索中很難避免壁。我完全是自學票投資,沒有老師也沒有導師,自然而然地走了不彎路,因此,我也了不傷害……但是,量變終將引發質變,有時候鐵棒也能被磨針頭。近幾年,我總算有所領悟,就是“買小,不要買母。”堅持這一投資原則,我慢慢地開始真正賺錢了。當然,以前我也有盈利,但是盈利太微薄,無法與我所付出的相匹配。那麼什麼是“買小,不買母”呢?很簡單,就是選擇購買長潛力的票,而不是已經票。一只票市值幾十億時,如果備潛力,我們購買后可能會長到幾百億甚至上千億,但是,如果一只票已經市值上千億,我們還指它上漲多呢?目前,眾所周知的票如茅臺的市值達到了2萬億,伊利的市值達到了2000億,的的市值達到了4000億,基本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更不用說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票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8萬億。此外,我也避免投資派息率較高的票,比如中國神華的市值達到了6000億,其息收益率達到了8%。這些票之所以派息率較高,正是因為缺乏。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上述票不備優秀品質,我指的是對于小散投資者而言,每年5%-8%的收益率將導致付出與回報不正比。尤其是我們的資金量有限,這樣低的收益率又能帶來多實際效果呢?大家說說,是不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