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全球最大、最活躍、最影響力的票市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類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在中,個人投資者通常被稱為散戶,他們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投資的人,不屬于任何機構或組織。

國證券易委員會(SEC)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國有約1.9億個人投資者賬戶,占年人口的約60%,遠高于中國的約10%。這表明,在國,散戶是一支龐大而重要的力量,他們在中占有不可忽視的份額。

然而,盡管散戶數量龐大,但從持市值和易量來看,散戶的影響力卻不斷下降。據華爾街日報和彭博社的報道,2019年,國散戶直接持有的票市值僅占37%,而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占比達到63%。這一比例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相反,當時散戶持有的占比超過90%。同樣,在易量方面,散戶也逐漸被機構投資者所取代,2018年,國散戶貢獻的易量僅占10%,而機構投資者貢獻的占比達到90%。

這種結構變化被稱為“去散戶化”,其發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養老金和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產品的發展和普及。這些產品為散戶提供了更便捷、更安全、更專業、更優惠(稅收方面)的方式來參與市投資。通過這些產品,散戶可以到機構投資者的團隊、專業優勢、信息優勢、技優勢等,并且可以分散風險、降低本、提高收益。因此,越來越多的散戶選擇將自己的資金委托給這些機構投資產品,而不是直接買賣票。

“去散戶化”對市場來說有積極的意義,它使市場更加和穩定。相對于散戶而言,機構投資者更加理和長期,更注重基本面和價值投資,更緒和噪音的影響。因此,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中起到了穩定和緩沖的作用,可以有效防范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市場健康發展。這對于散戶、機構投資者和整個市場來說,都是有利的。

總之,市場并不是沒有散戶,但散戶的比重和影響力已大幅下降,而機構投資者的比重和影響力大幅上升。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個積極的變化。類似的趨勢在未來可能在A市場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