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行們面臨的困境日益加劇。為了適應更嚴格的監管和不斷上升的利率,國銀行找到了一種降低風險的新方法。據知人士稱,大通、士丹利、U.S. Bank和其他銀行正在向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出售復雜的債務工,以此降低它們所發放貸款的監管資本費用。雖然這些合風險轉移對銀行來說代價高昂,但相比于全額承擔相關資產資本費用的本來說,它們還是相對較低的。

這些易對投資者來說利潤厚,據知人士稱,投資者通常可以獲得約15%或更高的回報。國的銀行此前基本上不參與這個市場,直到今年秋季為了減輕日益沉重的監管負擔,這些銀行才以創紀錄的規模在這個市場發行證券。大通首席執行杰米·戴蒙在9月份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表示:“我們只能接,因為他們是法、陪審團和劊子手。”監管機構多年來一直在提高資本要求,在今年3月份開始出現銀行業恐慌之后,它們提出了更加嚴厲的措施。

利率上升正在侵蝕銀行投資組合的價值,這也會削弱它們滿足資本水平監管規定的能力。在大多數這類風險轉移易中,投資者支付現金購買銀行發行的信用掛鉤票據或信用衍生品。這些票據和衍生工約占對應的去風險貸款組合的10%。投資者收取利息,條件是在最多約10%的集合貸款的借款人違約時承擔損失。

據了解相關易的知人士大通最近幾個月在著手達總價值25億元的易,以削減約250億元企業和消費者貸款的資本費用。這些易的功能有點像保單,不過銀行支付的并非保費,而是利息。通過降低潛在的損失風險,這些轉移易減了銀行需要為其貸款持有的資本。

據對投資于風險轉移的丹佛公司Arrow Mark Partners所做的估計,今年全球銀行可能會轉移約2,000億元貸款的風險,高于2022年的約1,600億元。私募信貸基金管理公司,包括Ares Management和Magnetar Capital在,是這些易的積極買家。還有一些私募信貸基金管理公司,如黑石集團對沖基金部門和D.E. Shaw,最近開始實施風險轉移易的戰略或募集專門基金。

這些易反映了華爾街的深刻轉變,對沖基金、私募權機構和其他購買私募信貸的另類投資公司對金融運作方式的影響日益重要。私募信貸投資管理公司雖然還沒有像大銀行那樣的知名度,但已經為強大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地奪走了企業貸款等主要業務。這些機構還一直在收購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組合。

20年前,銀行開始使用合風險轉移工,但在2008-09年金融危機之后,這種工國就很使用了。復雜的信貸易變得更難通過國銀行監管機構的審批,其中一個原因是,雷曼兄弟倒閉時類似信用違約掉期的工擴大了風險蔓延。這場危機后,歐洲和加拿大的監管機構制定了明確的指導方針,鼓勵銀行定期使用合風險轉移。而國的監管則更為保守。

然而,今年聯儲暗示將采取新立場時,局勢開始緩解。聯儲表示,將逐案審查批復此類風險轉移申請,但不會采用歐洲的做法。聯儲9月份允許士丹利通過一種新的信用掛鉤票據結構來降低必須持有的資本,并公布了對銀行就風險轉移提出的一些問題的答復。這些變化之前,聯儲不愿放松監管要求的做法讓一些銀行越來越到沮喪。

近年來,隨著與年度力測試掛鉤的資本要求等一些新規定生效,銀行的困境日益加劇。利率上升導致銀行持有的債券價值下降,這也削弱了它們滿足資本水平監管規定的能力。此外,更多的資本規定即將出臺,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宣布了一項進一步實施《塞爾協議III》要求的提案,這可能會將資本要求提高約20%,并對一些能帶來大量費用收的業務產生不利影響,包括銀行的財富管理和易業務。這一提案被稱為塞爾協議終局規定,比一些銀行此前預期的更嚴厲,促使它們停止票回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