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船業陷不景氣主要是因為日本和韓國的造船業競爭力超過了國。然而,這一局面并不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的日本和韓國的勞本比國高。事實上,在1988年和1990年,日本的造船工人的工時工資都高于國。1988年,日本的每小時工資是14.83元,而國只有14.33元。到了1990年,日本的每小時工資是15.80元,而國僅為15.50元。此外,韓國的造船工人在1988年的工時工資是4.40元,到了1990年已經增長到10元,迅速拉近了與國的差距。除此之外,鋼鐵價格也是造國造船業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船舶的主要材料本是鋼鐵,而隨著國工業轉移的進行,鋼鐵價格不斷上漲。另一個原因是資本家對更高回報率投資的追求。日本和韓國企業在政府主導下,能夠獲得國有或私人銀行的長期貸款,而國的造船業面臨著獲得這樣的貸款的困難。最后,國造船業的保守也導致了其競爭力的削弱。許多工廠的年齡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仍在使用傳統的建造方式,而其他國家的船廠卻采用了更現代的造船方式。因此,國造船業從七八十年代的掙扎到了九十年代的衰落,如今仍未見復蘇的跡象。國曾多次呼吁振興造船業,然而效果甚微。在國造船業的競爭中,勞本并非唯一關鍵因素,鋼鐵價格、資本支持以及技創新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