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商務部于10月26日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國經濟增長超過市場預期,尤其是今年第三季度國GDP罕見增長了4.9%,是第二季度的兩倍多。據初步統計,第三季度國全社會完的名義GDP達到了6920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實際增長了2.7%(剔除價變因素),這也是近兩年來國經濟增速最高的一次。綜合計算,今年前三季度國GDP達到了202698億元,同比增長2.4%。與此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的GDP增長率為5.2%,雖然增速高于國,但國的名義增長率擴大至6.4%。加之人民幣與元匯率貶值5.82%的影響,導致國經濟增長的對比優勢轉向。

此外,國的GDP已經高出我國56%,達到了20.27萬億元,預計這種況將持續到今年年底,中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國政府通過財政刺激政策保持了就業,促進了居民消費。據統計數據,國個人消費在GDP中占比高達70%,因此促進居民消費是推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方式。疫期間,國財政部多次向居民直接發放錢財來刺激消費,其中一次就給每人發放了1400元。此外,拜登政府推出的2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也創造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有效解決了失業問題。

其次,國政府加大了對基礎設施、醫療健康和教育等領域的投資力度,促進了經濟增長。疫初期,為了應對經濟沖擊,國政府加大了對上述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不僅提高了國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聯儲通過降低通脹來穩定價,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增長。自2022年3月以來,聯儲已連續加息11次,最終將CPI降至目標水平。盡管CPI同比增速高于疫前的水平,但仍然保持在G7國家中最低水平。穩定的價帶來了強勁的個人消費增長,個人消費支出在第三季度增長了4%,遠高于第二季度的增幅。

然而,需要客觀看待中GDP差距進一步拉大的況。中國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國的兩倍多,導致國GDP遠超中國主要是匯率變化所致。由于元持續走高,人民幣則一直于貶值狀態,因此兩國之間的GDP差距不斷擴大。然而,元不可能一直保持高位,人民幣匯率也不可能一直貶值。一旦匯率發生變化,并逐漸恢復到正常區間,中之間的GDP差距也會因此而小。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報告》,預測國2023年經濟增長將放緩至2.1%,而中國經濟預計增速將為5.2%。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中之間的GDP差距可能會逐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