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象:藏的信貸服務陷阱和金融風險

如今,手機應用件爭相推銷信貸服務給消費者,然而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除了高利息,這些應用件里還有許多消費者看不懂也玩不轉的藏條款。如果稍不注意逾期還款,不僅會額外收取費用,還可能會遭電話擾甚至“暴力征收”,真可謂“相見容易別時難”。

這些魚龍混雜的信貸服務源于互聯網平臺的無序擴張和盲目逐利。每一款“熱心”的應用件、每一次“開通服務立減金額”背后都有商家推廣和引流的需要。他們或是自己試水相關業務,或是向各類網絡信貸公司售賣廣告位,希通過掌握支付和金融渠道,實現業務的擴張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然而,違規的推銷模式和違法的信貸服務不僅會導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還可能帶來大量壞賬,造金融風險。

消費者頻頻“中招”與的文字表述和不合理的界面互設計有關。部分廣告鏈接采用“大額備用金”、“折上折”、“零利率免手續費”等噱頭,騙人點擊,卻暗藏復雜的信貸規則,頗有些“掛羊頭賣狗”的意味。更有一些應用件“玩的”,摻雜在正常的使用流程中,在付款界面不予說明,默認選擇開通信貸服務,突出顯示相關選項,卻把正常的付款渠道變淡去,顯然是為了誤導消費者的選擇。

小額網絡貸款產品仍于法律監管的“灰地帶”,授權方式、利率標準、還款模式和私保護都缺乏有效的標準。平臺縱容這些無良廣告和違規鏈接出現在手機應用中,甚至親自下場暗中作,有著無可推卸的責任。并非所有人都能接信貸消費的理念,一味推廣引流,甚至綁定主營業務,必然會破壞應用件的聲譽。

商家常說“消費習慣是培育出來的”,但信任和口碑同樣重要。急于借助流量進行變現,引資質不健全的信貸服務,雖然看似能獲取短期利益,但最終可能會陷“雙輸”的局面。作為消費者,使用相關應用件時要保持警惕,仔細閱讀宣傳詞背后的條款。如果不慎落“信貸陷阱”,被辦理了相關業務,也要積極通過協商手段和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確保征信記錄干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