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點,張新收到一條微信消息:“現在方便接聽電話了”。他接起電話時,能到自己被資金鏈斷裂弄得焦頭爛額的無奈。難以想象,這個以進口葡萄酒發家,并在華東沿海某市擁有一家收益不錯的酒類商貿公司的酒商,當前正面臨資金張,深陷白酒的“泥淖”的境。

張新表示:“我現在只想趕從白酒市場退出來,但是直接退出來,損失太大,本無歸。不退也是‘溫水煮青蛙’,白酒行業水太深了。”他的語氣中充滿了憤怒和無奈。

從紅酒經銷商轉行進白酒行業,張新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而現在他面臨的是倉庫里堆積如山的知名白酒庫存,還得擔心現金流不足的困境。他面臨的選擇是“退圈”,但這意味著滿倉庫銷不了的白酒,賣一瓶虧一瓶;而“不退圈”則是惡循環,步步維艱,最后搭上所有的資金。這位“紅轉白”的酒商該何去何從?

在進口葡萄酒業務中小有名氣的張新告訴WBO:“正好遇上了葡萄酒的上升期,2013——2018年這幾年我們發展得很快。”然而,自從疫發以來,國葡萄酒的消費開始,高端葡萄酒銷售不振。

2022年4月的一場酒類會議上,張新偶然了解到了某北方名白酒在沿海市場還不飽和。“為了產品能符合消費市場的多種訴求,我們公司想要增加高端白酒這個品類,和葡萄酒一起多線發展,滿足我們客戶的需求。這個時候正好了解到北方名白酒,就想試一試。”張新匆匆與這個北方名白酒簽訂了經銷商合約,第一次訂貨花了300多萬元。

然而,當這批貨真正開始售賣的時候,現實給了張新當頭一棒。2022年的中秋,白酒市場并不景氣,許多白酒經銷商表示業績比去年同期差。市場上名酒價格也在倒掛,導致價格差達到了近40元。而今年以來,白酒市場更加低迷,名白酒價格除茅臺外,都呈現倒掛的趨勢。張新手里的名白酒價格倒掛更加嚴重,市場價已經低至800元一瓶。加上這款名白酒在沿海一帶的消費者認可度不高,這讓張新的境更加雪上加霜。

張新分析稱,市場價格嚴重倒掛是導致他困境的關鍵原因。他的第一批貨每瓶虧損159元,總共虧損53.7萬元。為了補差價,張新不得不用營銷費用,然而這樣只會導致惡循環,市場價越低,價格倒掛越嚴重。

為了自救,張新決定自己解決這個差價問題。他將營銷費用用于補差價,導致該名白酒在當地市場沒有得到品牌傳播,經銷商的酒也更難賣,進而需要再次報銷營銷費用補差價。這種做法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市場價越低,價格倒掛越嚴重。

張新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想要退出白酒行業及時止損。然而,要從“折扣賬戶”里提取出80萬資金,他需要在“現金賬戶”里打款120萬。這樣的過程至需要4年甚至更長時間。

這個案例引發了三個思考問題。首先,酒商在進悉的品類時應該更加謹慎,而不是盲目局。其次,對白酒市場的判斷過于樂觀,不應該認為自己可以在一個新市場輕松取得功。最后,酒商應該專注于自己的主業,提升功,而不是盲目追求增量。

對于張新來說,他最后決定專注于葡萄酒業務,等待時機再去思考其他增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