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的寒意不僅僅現在氣溫上,私募圈的風波也刮得更猛烈了。就在前段時間,一個管理規模達到30億的量化私募基金因為造假問題引發了軒然大波,而如今又有一家聲稱管理規模超過百億的私募基金宣布破產。11月14日,克資本的老板張穎豪突然失聯,留下一句“我走了,你們也走吧”,涉案金額高達12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人的養老金!與此同時,深圳某私募基金的風控負責人以勞務報酬的名義非法獲利9803萬,逃稅3182萬,最終被稅務局發現,被罰款1591萬,并補繳稅款,總額近5000萬。唉,私募行業的象真是讓人始料未及……

很多人問我對私募行業的看法,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魚龍混雜。由于私募行業的監管相對于傳統的持牌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和券商要弱得多,所以很多在傳統金融機構中本不會出現的問題,在私募行業卻司空見慣,比如委托賬戶和管理賬戶混同、產品不規范等。說白了,私募的產生就是為了鉆監管的空子,所以賺快錢、違規的錢以及市場溢價的錢,了很多私募機構與生俱來的商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私募公司的管理往往混不堪,甚至許多私募公司經營不善幾年后就改頭換面,老板直接離職。

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愿意去從事私募行業呢?甚至許多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也紛紛轉投私募呢?歸結底,私募的資產管理模式很難虧損,是一門很有利可圖的生意。1-2%的管理費和20%的業績提,這種管理模式在金融定價理論中相當于持有一個極高的無風險回報,再加上一個無上限的看漲期權的資產回報。即使產品業績不好,私募基金經理的管理費收也能保證不影響。相比之下,對于個人來說,這種收狀況要比在公募基金中天天冒著風險,產品一跌就被人罵的況要舒服得多。

事實上,許多小私募機構由1-2個人組,幾年間就能賺取上億的利潤。他們通過以個人名義立公司來減稅,每個人都賺得盆滿缽滿,這已經為了常態。至于未來會怎樣呢?當下有酒就醉吧。

許多朋友問我是否應該去私募機構工作,我在【毯叔金融友圈】發過一篇文章《年輕人擇業應該先選公募還是私募?》,對此進行了分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如今私募行業出現了這麼多問題,未來肯定會到監管的高度關注,一系列整改措施也在醞釀之中。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幾起事件也說明了私募機構的利益分配毫無合理,合伙人吃,底層員工連湯都喝不上。對于年輕人來說,選擇私募作為初行的職業非常有風險,因為這個行業不備充分的轉換余地,無法保留未來跳槽的最大可能。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想從其他行業跳槽到私募,還可以;但如果你想從私募跳槽到傳統金融機構,一般機構都不會認可。

所以,我的總建議就是要謹慎、謹慎再謹慎!投資者在選擇私募基金時一定要慎重考慮,避免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