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 近期,各種年節禮品需求大增,直播電商為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重要渠道。一些直播電商的產品看上去價格實惠、銷量驚人,但后續的產品質量投訴也數量驚人。這些人的“價格”是怎樣產生的?消費者面對的到底是“福利”還是“陷阱”?

打著特制酒廠旗號的所謂“專用酒”一瓶只要幾十元,標價460元一兩的茉莉花茶僅售4.99元……這些引人注目的價格實惠背后,卻藏著種種貓膩和陷阱。一些直播電商企業為了吸引流量,采用多種手段進行過度營銷乃至價格欺詐、消費欺詐,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浙江省寧波市市場監管局此前公布的一起直播營銷典型案件中,一家汽車服務公司通過某直播平臺發布促銷容稱,套餐原價358元,現價只要19.9元。然而,經查實,該套餐從未以宣傳的原價予以銷售,其行為違反價格法規定,屬于利用虛假價格手段,騙消費者與其進行易的違法行為。

另外,傍“名牌”混淆視聽也為一些直播電商的慣用伎倆。一些產品將某不知名品牌裝扮名品聯名款產品,或將包裝、產地相似的牌產品變“正牌”銷售,或將直播間封面設某知名品牌“移花接木”,售賣其他產品。一些直播間則虛標價格再打折,以所謂的巨大優惠力度誤導消費者。

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云指出,直播平臺有維護商業生態的社會責任,應及時發現、治理直播間的價格陷阱,并綜合運用扣分、下架等治理手段,制止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同時,消費者在直播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時也要加強辨別能力,仔細了解商品況、易條件、優惠活等信息,理購買產品。

為了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相關部門和平臺需進一步完善措施,強化直播電商領域監管,商家企業也應加強行業自律,共同努力消除價格欺詐,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應進一步落實懲罰賠償機制,加大執法巡查力度,維護市場環境,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