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彥淖爾市甘其都口岸管委會傳來了好消息:甘其都口岸今年的進出口貨運量達到了3249.77萬噸,刷新了開關以來的最高紀錄,同時也提前4個月完了自治區下達的2200萬噸目標任務。甘其都口岸的通關過貨量繼續領跑全國陸路口岸。

記者在甘其都口岸的“十二進七出”智能卡口看到,數輛滿載蒙古國煤炭和銅的貨車依次關,與此同時,多輛橘紅AGV無人駕駛貨車從中蒙邊境線上的互區吊裝上裝滿進口煤炭的集裝箱,沿著指定路線自導引、有序通關。這樣繁榮的景象讓人很難將其與30多年前只有兩頂蒙古包的甘其都聯系在一起。

甘其都口岸是中國距離蒙古國首都烏蘭托最近的陸路口岸,其名字在蒙古語中意為“獨一無二”。1989年12月,甘其都被自治區政府批準為中蒙邊境貿易臨時過貨點,兩個月后首次過貨,進口皮張、絨食品等畜產品,出口日用品。

當時,甘其都口岸的條件簡陋,環境艱苦。甘其都邊檢站第一任站長達木林告訴記者:“整個口岸基礎設施薄弱,站里配備了一輛吉普車,只有幾名干警,每天一早從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出發到甘其都口岸進行檢查,晚上再驅車趕回去,來回270多公里,特別辛苦。當時的貿易場所只有兩頂蒙古包,出口的是米面和白糖,還有一些日用品,進口的是絨、皮張等畜產品。”

甘其都口岸曾經是一個黃沙滾滾、人煙稀的不之地,全年有100多天是大風揚沙的天氣,冬季室外氣溫低至零下35攝氏度,夏季地表溫度高達60攝氏度。要在這里生活下去,就必須忍春秋的沙暴、腳上的泡和上的口罩,這為了當地人的“三寶”。

雖然條件艱苦,但仍有很多蒙古國邊民穿著蒙古袍、蹬著皮靴來這里“掃貨”,為口岸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92年,甘其都被批準為季節開放口岸,中國與蒙古國開始在這里進行鋼材、水泥等大宗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甘其都口岸的貿易量不斷增加,2009年被批準為常年開放的公路口岸。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甘其都口岸的發展進一步加快。

甘其都口岸加快了通關基礎設施建設,建了原煤專用通道和“十二進七出”貨運通道等。口岸黨工委也積極推進主題教育,到企業及重點項目建設現場調研辦公,解決了一些難點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也日趨完善,今年累計投各類資金14.62億元,提高了通關能力、提升了口岸的開放形象,并改善了人居環境。

甘其都口岸還積極探索多元境運輸模式,全面構筑了汽運、AGV、鐵路和智能空軌的多式聯運通關過貨新格局。同時,口岸也進行了招商引資工作,實施了多個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項目總投資達到了19.43億元。

口岸還加快了聯檢大樓改擴建工程的進度,打造了集旅游觀國主義教育為一的獨邊境文化特的綜合景區。此外,口岸還積極爭取打通“天賦河套”農產品直通蒙古國貿易通道,并申請建設類進口指定口岸,推口岸對外開放多元化發展。

以上一系列舉措深刻改變了甘其都口岸的面貌,推了當地全方位辦好兩件大事。甘其都口岸管委會副主任田桂虎表示:“我們將瞄準綠、智能、高效、安全的現代化口岸建設目標,在推重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通關過貨效能提升、鎮區人居環境整治、保障暢外達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建設巍然蓬的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貢獻力量。”

從只有兩頂蒙古包的臨時過貨點,到商賈云集的常年開放口岸;從季節開放口岸到全國過貨量最大的公路口岸,甘其都已經為活力無限的邊貿新城和國際能源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