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下稱瑞信)曾經是瑞士第二大銀行,然而如今卻轟然倒塌,被多年的競爭對手瑞銀集團(UBS,下稱瑞銀或瑞信集團)收購。這次瑞信的危機并非突然發生,除了歐銀行業普遍面臨的利率力外,瑞信自的問題已經積聚了很久。瑞信的事件為我國商業銀行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百年老店變為“黑天鵝”,最終淪為對手的棋子。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瑞信危機的起因。在3月9日,國證券易委員會(SEC)致電瑞信,詢問其2020財年和2019財年現金流量表的修訂問題,瑞信因此推遲了2022年年度報告的發布。與此同時,硅谷銀行也陷危機,由于資不抵債而被迫關閉,市場緒敏。3月14日,瑞士信貸自曝在2022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重大缺陷”,并采取了補救措施;據瑞信財報數據,2022年凈利潤為-73.06億瑞士法郎。此外,審計機構普華永道對其財務報告程序的“部控制有效”給出了否定意見。3月15日,瑞信最大東沙特國家銀行董事長在接采訪時表示,不會向瑞信提供援助。盡管后來沙特國家銀行否認了注資的消息,但最大東的后退進一步加深了市場的擔憂。

這些事件引發了市場對瑞信的信心缺失,價直線下跌。瑞士信貸價在3月15日暴跌,開盤下挫近30%,收盤時跌幅達到13.94%,創下自歷史新低。瑞信的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價格也飆升至574個基點,創下歷史新高,一年期CDS報價接近1000基點,約為瑞銀集團的20倍,德銀的10倍。CDS是一種用于對沖違約風險的金融衍生品,CDS價格越高,代表公司發生信用違約的可能越高。

在瑞信危機的后續發展中,影響蔓延至全球范圍。瑞信作為瑞士第二大銀行和全球30家系統重要銀行之一,其危機被稱為“太大而不能倒”。在歐洲易時間,瑞士信貸價的暴跌引發了對歐洲銀行的更大范圍拋售。在國方面,大通、國銀行、士丹利和富國銀行的五年期CDS價格也上升,創下了自去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面對瑞信的崩塌,瑞銀集團站了出來,表示將收購瑞信,收購價為30億瑞士法郎,并且瑞士央行提供了1000億元瑞士法郎的貸款來支持收購。然而,監管機構可能會對瑞信的管理人員采取紀律分。瑞信的風險事件頻發,價持續下跌,這歸因于其逐利但輕視風險管理的文化以及宏觀環境的力。瑞信過去曾通過收購來實現業務多元化,但這也帶來了風險。瑞信在面對金融危機和風險事件時的反應不夠敏捷,導致了巨大的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瑞信在監管指標上仍然符合要求,但銀行的穩健經營和信用聲譽是銀行業的基石。瑞信的危機對全球范圍的銀行業產生了影響,因此需要更加重視風險管理和聲譽風險管理。與此同時,瑞信危機也給中國商業銀行提供了教訓。中國商業銀行在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方面相對較為穩定,監管機構也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要求。中國商業銀行應重點關注流問題,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系的建設,并穩固信用基石。盡管歐銀行頻繁暴風險,但A銀行卻不跌反漲,這是因為中國商業銀行的政策環境相對較安全。

總之,瑞信集團的崩塌給全球銀行業帶來了警示。作為一個百年老店和全球金融巨頭,瑞信的倒塌并非突發事件,而是長期以來逐利但輕視風險管理的結果。銀行業需要加強風險管理和聲譽風險管理,以確保穩健經營和信用基石。同時,監管機構也需要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引導銀行回歸本源,服務實經濟。中國商業銀行應從中吸取教訓,加強風險管理和流管理,穩固信用基礎,以應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