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或許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關于周恩來總理的故事:外國記者刁鉆提問道:“中國人民銀行資金有多?”央行儲存有多錢?這涉及國家機,萬萬不可讓外國人知曉。一、18元8角8分于是周總理婉言:“共18元8角8分。”隨后他解釋道,因為中國人民銀行所發行的人民幣,是由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這些面值所構,合計18元8角8分,這些正是第三套人民幣的各個面值。第三套人民幣是由周總理帶領一批獨立的科研人員自行研發,是我國首次完全獨立設計、印制的一套紙幣,于1962年正式流通,歷經38年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對比現在,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是第五套人民幣,由于市場的需要,第五套人民幣的面額由原先更改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除去欽佩周總理的智慧,人們或許還有一個疑:為什麼從前有2元的人民幣,而現在卻沒有了呢?甚至有許多在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本就沒有聽說過2元人民幣的概念。

2元人民幣的消失要討論2元人民幣為什麼消失,先得從它為什麼會被發行講起。放在60年代來看,2元甚至能添置個大件家,是一筆巨款,而在80后看來,則是學生一周的飯錢。時代不同,2元所代表的實際價值也不相同。改革開放初期,新中國的經濟發展相對不發達,此時紙幣的“含金量”較高,所以當時2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并不算低,能買不生活必需品,可以將其價值放大為現在的20元來看待。如今時代不同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口袋鼓了,生活水平也迅速提升,相應的,人民的購買也日益增加。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的況也隨之出現。從前面值為10元的鈔票是一筆巨款,而現如今的10元只能買下幾只筆,紙幣大大貶值,此時2元的購買力實在是大不如前。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做“殘幣”。在日常使用中,紙幣本不可避免會到磨損,而磨損太過則又會導致紙幣的破損,形所謂“殘幣”。一般常理來看,使用頻率越高的紙幣,殘幣也就越多。據數據統計,在回收的這幾種不同面額當中,2元人民幣的殘幣數量遠低于1元、5元等面值的紙幣這。這也就間接地證明了2元人民幣的使用場景明顯較,使用頻率較低。

簡而言之,現在2元人民幣的境十分尷尬,同樣是小面值的貨幣,面值1元的人民幣更靈活。1元人民幣能干的活,2元人民幣卻干不了,很難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進而導致2元紙幣的流通率非常低,所以還不如直接取消,優化人民幣類別結構。不僅如此,2元人民幣的印刷本是高于自價值的。所以此時的2元人民幣不僅不好用,印刷還得倒錢,而且占用了可以用于印制其它幾種其他面額紙幣的印刷渠道。央行研究發現,2元人民幣繼續發行的意義不大,不如取消了,將這有限的資源投在使用頻率更高、面額更大、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其他面額人民幣上,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此上種種,央行于1999年6月30日決定,取消2元人民幣發行。之后近十年,2元人民幣不再發行,只回收,市面上的數量越來越,逐漸退出了貨幣流通市場,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外。

不過,停止發行并不意味著2元人民幣完全消失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收藏市場上,兩元人民幣依然大放異彩,由于2元人民幣不再流出,十分稀,加之制作,在收藏市場中非常搶手。對于很多人來說,2元人民幣不僅僅是一張貨幣,它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它更是寄托著人們特殊的回憶和:見證了一代人的一生、民族的變遷、歷史的興衰。兩元人民幣的消失或許是經濟發展導致的必然,而人們對它的追捧卻不僅僅來源于它所代表的金錢數值,更是這一輩人們對它所包含的文化的敬仰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