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可能是有史以來價格競爭最激烈的一次。在大量宣傳語中出現“低價”、“最低價”等詞匯的況下,不消費者表示,他們很難辨別哪個是真正的“最低價”,也無法確定與誰進行比較。一些促銷活讓人到困。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在價格戰的背后,一些電商平臺和直播間存在著“一品多價”、價格波大、實現“最低價”的程序復雜、虛假宣傳等問題。

專家指出,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不應做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在“雙十一”促銷活中,部分商家對“最低價”的比較方式和計算方式的介紹并不清晰,保價服務的規則標注不醒目,這樣很容易造誤解,難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權,涉嫌違反誠信經營原則。

在“雙十一”即將來臨之際,許多消費者都在尋找購攻略。網友們在評論區里互相提醒滿減時間、共消費券等,形了一個互幫互助的氛圍。消費者都做好了準備,接下來就是比較哪家商品更便宜實惠。各大平臺、直播間和商家都在競相喊出“全網最低價”的口號,釋放出拼低價的決心。一些主播大聲宣稱商品的價格非常低,這也激發了許多消費者的購買

然而,消費者們發現很難確定哪個平臺或直播間的商品最便宜。比如,一位住在北京的寶媽說,每年的“雙十一”都會囤貨,今年的“最低價”確實吸引人,但復雜的玩法和不清晰的比較方式讓人到疲憊,也不一定能買到真正的“最低價”或者“低價”商品。

記者注意到,很多參與促銷的商品在預售公告中并沒有標明活價或者到手價,這種留懸念的做法可以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同時也讓平臺或商家有機會拿下“全網最低價”。

“全網最低價”這一說法早已存在,以前在線下銷售時被稱為“全渠道最低價”。這種說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況,一種是平臺采購商品后以全網最低價銷售,另一種是限制商品在其他平臺以更低的價格銷售,或者通過補的方式實現最低價。

然而,“全網最低價”通常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用來吸引消費者。實際上,大多數用戶很難在全網全平臺上比較價格,而且限價本違反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

消費者們也發現,“一品多價”的現象很普遍。同一款商品在不同電商平臺甚至同一平臺的不同商家之間價格存在較大差異,這讓消費者們到不滿。記者在觀察期間選擇了5款商品,并觀察它們在11月2日至5日在不同電商平臺上的價格。盡管各平臺都聲稱自己是“低價”或“最低價”,但這5款商品在不同平臺間的價格差異很大,有些差價超過百元。

一些消費者還指出,商家推出“低價”或“最低價”時,消費者期待的是真正的低價。他們希商家多點真誠,點花招,讓消費者真正益。

“先漲價再促銷”的現象也很常見。有消費者表示,商家在宣傳海報或商品主頁上承諾全年“最優惠”或“最低價”,但如果“雙十一”期間商品的價格比平時更高,那麼商家就是通過欺詐手段讓消費者購買了并非優惠價格的商品,消費者有權撤銷買賣合同,并要求退貨退款。

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希商家能提供明、清晰的價格信息,讓消費者能夠輕松購買到真正的“最低價”商品。而商家則應該遵守相關法規,提供真實、全面、準確的價格信息,避免通過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價格手段欺騙和誤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