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認為擁有房產和質財富是富裕和功的象征。然而,實際上,真正有價值的是人們的勞力,而不是那個100多平方米的水泥殼子。回顧古代社會,我們會發現人們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房貸車貸、重稅徭役以及租田種地。而在當代社會,盡管形式有所變化,問題并沒有得到本解決。例如,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消費柴油、石油和香煙等商品。此外,即使是我們在街邊購買的一塊豬或一個香皂,實際上其中99%的費用都是由于稅收而形的,而商家則將這部分形稅費地加到商品的售價上。久而久之,這部分費用就會轉嫁到最終消費者的上,形了所謂的細水長流。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促進消費呢?為什麼不鼓勵人們存款呢?首先,如果沒有消費,就沒有買賣,稅收的來源就無法產生。而社會經濟也將陷停滯。如果沒有買家,那麼賣家還能維持下去嗎?如果既沒有買家也沒有賣家,那麼稅收從何而來?又如何養活8000多萬的管理者呢?即使是你存進銀行的錢,也可能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只有通過購買房產來對抗通貨膨脹,但是一旦購買了大量的房產,就面臨著各種稅收和管理費用。如果不小心買在高位,那就不是等待升值,而是很容易為新一代的“韭菜”。然而,這個游戲只要繼續進行下去,制定游戲規則的開發商和提供貸款的金主肯定是穩賺不賠的,而所有的風險都只會出現在那些“接盤者”的上。

同時,房子、石油等品也是剛需,這注定了大部分人一生都會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力辛辛苦苦地供養著那些背后的人。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消費稅和通貨膨脹等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那些在背后賺取利潤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應對社會經濟游戲的背后真實的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