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最近宣布,將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三家中國車企列為反補調查的目標企業。盡管歐盟方面聲稱這是通過樣方式確定的目標,但通過觀察這三家企業的出口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他們并非隨機選擇的。除了對電汽車的調查,歐盟委員會還計劃審查中國對風電產業的補。許多人認為歐盟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打是最近才開始集中發力的,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歐盟就與國政府一起制定了布局。歐盟在10月1日正式實施了全球首個“碳關稅”法案,其中包括鋼鐵和電力等六個行業。一旦汽車業被納其中,中國車企要想出口歐盟市場,可能需要面臨巨額的“綠賬單”。同時,歐盟還宣布對產自中國的電汽車進行反補調查,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進行。這些作表明,歐盟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打擊已經開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公開表示,中國的巨額補低了電汽車價格,這是不可接的。將歐盟市場的“扭曲”歸咎于此,并計劃通過政治手段干預自由市場競爭。許多人對歐盟的這個決定進行了批評和嘲笑,認為這個“反補”調查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很多歐洲車企的生產線都在中國,它們也會到影響。然而,歐洲人的想法并不那麼簡單,正如前文提到的,歐盟所謂“樣”確定的目標企業實際上都是中國車企中的出海龍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歐盟和國政府這對老牌盟友雖然在其他問題上存在爭議,但在遏制中國車企發展方面非常團結。

2022年8月,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其中規定優惠的電汽車電池必須在北制造,并提供數十億元用于電池和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同時,歐盟推出了“碳關稅”法案,中國鋼鐵行業每年可能需要向歐盟支付最高4億元的“碳稅”。歐盟委員會表示,未來將擴大到六個行業的上下游產品,新能源汽車也在其中。鋼鐵只占2022年中國對歐盟出口總額的1%,而新能源汽車正在為中國外貿的新支柱。這使得歐盟手中又多了一張牌,為懸在中國外貿之上的一把達克利斯之劍。在歐發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同時,中國車企也在布局應對方案。中國的電池制造商最近與韓國企業頻繁互。今年8月,比亞迪與韓國KG Mobility(前為“雙龍汽車”)正在協商建設電池廠。韓國也是三大電池強國之一,國產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中企此舉的真正目的是以韓國為跳板,繞開國的“通削減法案”,進國市場。

類似“碳關稅”和“反補調查”這樣的競爭手段,歐盟并非第一次使用。十年前,中國伏在出海過程中就曾遭到“伏擊”。2012年,歐盟對中國生產的太能電池板展開了“雙反”調查(反傾銷和反補)。當時,中國伏產品僅在國加工,技和市場都在歐洲,對中國伏產業造了沉重打擊。然而,現在的況與以往不同,中國強大的市場和供應鏈,以及領先的電池技,為電汽車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持。盡管歐早已開始布局,但從業績來看,他們對中國車企造的影響目前非常有限。以比亞迪為例,比亞迪10月銷量達到30萬輛,同比增長38.6%,環比增長5.0%。作為混汽車的開創者,比亞迪10月混車型銷量達到13.6萬輛,同比增長18.6%;純電車型銷售達到16.5萬輛,同比增長60.4%。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的這些績不僅依靠國市場。比亞迪乘用車10月出口了3.05萬輛,占乘用車月銷量的10%以上。據乘聯會的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984萬輛,同比增長42%,在全球新能源市場占比61%,第三季度占比更高,達到65%。其中,比亞迪在第三季度超過了鈴木,位列全球汽車銷量榜單的第9位,將中國車企在全球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能源汽車已經為中國出口的新支柱,并推上下游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也是歐盟在10月集中出臺調查法案的原因。然而,中國車企已經做好了應對準備,并在中東和東南亞市場上搶灘登陸。雖然這兩個市場目前的規模還無法代替國和歐洲,但它們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備巨大的潛力。同樣以比亞迪為例,該公司的新能源乘用車已經覆蓋了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并在2023年的東京車展上展示了強大的實力。未來,中國車企將出更加亮眼的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