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公證檢驗的理論依據及經濟價值

重寫后的棉花公證檢驗的重要及經濟價值

自1929年4月1日上海商品檢驗局立以來,我國對棉花實施公證檢驗已有90余年。1998年11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流通制改革的決定》,開始逐步推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1999年,國家委托專業纖檢機構對國家儲備棉庫實行強制檢驗,檢驗證書為國家掌握儲備棉數量、質量的憑證和財政支付費用和利息的主要依據。同年開始經營棉花公證檢驗試點。2003年,國務院批準了《棉花質量檢驗制改革方案》,棉花質量檢驗制改革啟,開始推行棉花加工環節普遍公證檢驗。這一改革將公證檢驗對棉花質量的事后監管變為事前監管,將檢驗變為用儀檢驗,確立和增強了公證檢驗在國家宏觀調控中的位置和作用,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棉花質量保障系。

棉花是我國重要戰略生活資,全國棉花年產量穩定在580萬噸左右,新疆棉花產量約占全國90%。棉花產業已經為新疆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的重要來源。棉花公證檢驗直接關系到棉花質量安全、棉花產業發展和棉花經營主的切利益。截止到2022年5月15日24點,2021棉花年度全國共有1071家棉花加工企業按照棉花質量檢驗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進行公證檢驗,檢驗數量24037636包,檢驗重量542.89萬噸。這表明棉花公證檢驗已為棉花產業的重要組部分。

公證檢驗的理論依據可以從市場失靈理論、易費用理論和逆向選擇理論等角度進行探究。市場經濟下,價格機制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信號和激勵功能,但當信息不對稱、易費用較高時,市場價格機制就會失靈。易費用是在易過程中除產品自價格以外的其他費用,會對買方和賣方的經濟行為產生影響。逆向選擇理論指出,消費者因質量信息不完全而進行逆向選擇,導致市場價格失真。公證檢驗的作用在于為市場發揮作用提供保障和基礎,使市場價格機制能夠有效發揮功能。

棉花公證檢驗對產業的加工價值、易價值和產業升級價值有重要意義。公證檢驗為不同等級的棉花產品提供了價格依據,實現高質高價、低質低價,避免質量難以識別的現象。同時,公證檢驗也為棉花產業的產業升級提供了基礎,使市場能夠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源。公證檢驗已為棉花產業發展的重要組部分,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