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日本經濟一直被視為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謎題,被形容為“日本化”,即“三低三高”并存的經濟常態: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高福利、高貨幣、高債務。泡沫經濟崩潰被普遍認為是導致日本“消失三十年”的直接原因,而低生育率和老齡化問題則是其深層次原因。

在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崩潰后,房價和價紛紛暴跌,導致日本經濟出現通。隨后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更加加劇了日本經濟的困境,日本率先進零利率時代。2001年互聯網泡沫發后,日本央行開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QE),甚至推出負利率政策,使日本為負利率時代的先行者。此外,日本央行還采取了極端寬松政策,直接購買日本政府債券,為日本財政的最大債權人。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債務規模已超過日本GDP。據統計,2019年日本政府債務占GDP比率達到238%,是全球最高水平。

然而,日本經濟的低利率、高貨幣和高債務的局面為何沒有引發通貨膨脹,也未能刺激經濟增長呢?首先,量化寬松政策使大量貨幣進金融市場,日本央行直接購買商業票和票ETF,但這些資金并沒有流生產和商品市場,導致了金融市場通脹和實經濟通的背離現象。實際上,日本央行已經從“最后貸款人”演變為“最后的接盤俠”,不僅為日本政府最大的債權人,還是約40%日本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東之一。其次,大量資本在銀行系統中長期閑置,許多企業和居民獲得貸款后不愿意進行投資和消費,反而將貸款存銀行,推高了存款規模。這導致了實經濟的通,使通貨膨脹率持續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1990年泡沫危機為拐點,而全球經濟則是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拐點,日本引領著世界步了“三低三高”的陷阱。這種“日本化”現象對全球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值得我們深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