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面臨了外部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尤其是越南、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崛起。這些新興市場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樂觀派認為,它們不會損害中國的經濟地位,而悲觀派認為,它們有可能取代中國為制造業中心。本文將對中國面臨的挑戰進行詳細分析,并探討未來二十年的經濟環境。

工業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二戰結束后,工業化開始向西方以外的地區擴散,東亞逐漸為全球的工業中心。東亞之所以為工業化的傳遞者,有兩個關鍵因素:勞力和資本。東亞地區有高素質的勞力、強大的儲蓄意愿和國家能力。此外,東亞地區與國形了良好的互關系,這也有助于東亞為工業化的推者。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東亞經歷了三波工業化,分別是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大陸。現代生產條件下,工業地理中心每過20-30年就發生一次轉移,這是普遍的規律。因此,最近制造業外遷和新興市場曝率越來越高,并不是意外的事,這是全球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越南被認為是下一個工業化的“天選之子”。越南有很多明顯的優勢,如人口眾多、勞力素質高、政府能力強等。然而,越南的規模決定了它即使完工業化后,其在全球制造業中的比重也只能達到4%左右。印度有全球四分之一左右的勞力,擁有富的科技人才和與西方資本圈和政界的聯系。印度對中國的挑戰將是全層面的。

目前,新興國家對中國的挑戰主要現在技含量較低的加工業。由于中國在過去的四十多年里積累了絕對的量優勢,中國仍然是亞洲經濟的領導者。預計20年后,印度、越南和印尼三國的GDP總和將達到中國60%左右。

拜登政府的供應鏈轉移計劃對中國的沖擊將遠大于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中國的供應鏈系雖然龐大,但仍于價值鏈的中低端,有很強的復制和可替代。外遷的西方企業在印度等科技人才富的地區更容易培育出新的供應鏈。因此,中國應該創造良好的創新條件,塑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的科技企業,作為應對供應鏈轉移的最佳避險方式。

新興市場的崛起對中國并非完全是壞事。從經濟上講,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大有所為。從國際大勢來講,亞洲國家的崛起將引起西方世界的相對衰落,有助于中國尋找強有力的合作伙伴,重塑世界秩序。

面對新的挑戰,中國應該保持樂觀態度。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最完備的工業系,科技創新也形一定規模。中國應該認清自己的優勢和抗,并繼續保持開放與合作,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同時,中國應該構建自己主導的區域經濟框架,抵消國主導框架的沖擊。中國還應該努力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培育核心競爭力,塑造一流的中國品牌。通過這些舉措,中國可以更好地應對新的挑戰,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