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9日舉行的“金融街論壇平行論壇——第二屆國家‘雙碳’戰略與ESG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副所長雷曜強調了利用數字科技的力量,提高綠金融發展效率的重要。他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在ESG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方面剛剛起步,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編制經驗和數據基礎設施的缺乏。為了降低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披本并提高效率,需要依靠第二方、第三方評估機制以及設置過渡期等制度安排,同時也要加強科技賦能,推進可持續披工作的數字化、標準化和智能化。

近年來,中國綠金融發展迅速,無論是綠貸款余額的增長速度還是綠債券發行規模的增長速度都相當快。據雷曜,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國的綠貸款余額已經超過2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6.8%;綠債券市場保持快速增長,發行規模居世界前列,綠債券發行規模占債券發行總規模的比重已經達到1.35%,去年全年發行規模超過8700億元,同比增長44.66%;ESG基金規模超過5900億元,發行基金數量接近500支,近六的基金管理人已發布ESG基金產品。此外,綠保險、綠信托、綠票據等其他綠金融資產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據騰訊金融研究院和中國經濟制改革研究會發布的《2023金融業ESG進展與趨勢系列研究果》,金融科技相關技和應用場景不斷升級,以ESG為代表的綠金融也迎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應用科技手段,可以有效解決綠、項目和產品識別的難題,為低碳產業提供更準和可靠的支持。金融科技為ESG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主要現在綠金融產品、綠金融應用主、綠金融技發展水平和綠金融技提供者等方面。目前,金融科技工主要應用于國家綠金融基礎設施、綠信貸、綠保險、綠信托、綠基金、綠債券和綠租賃等領域。綠信貸、綠基金和綠債券等領域已經有了廣泛的實踐,而綠信托、綠租賃等新興領域則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雷曜表示,數字化是綠金融的關鍵,首先可以在范圍三碳核算、供應鏈碳足跡管理和報告編制等方面進行探索,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進一步加強綠金融轉型的分類標準建設,并將其融各類金融產品的設計和市場定價,實現標準化。未來還可以開發大數據智能模型,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提供更準確的定價工,以解決復雜場景分析和重大財務影響評估的問題。

總的來說,數字科技有為推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提高綠金融的效率和可持續。通過數字化、標準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可以進一步推進綠金融產品和應用主的發展,并提供更準確的定價工和支持低碳產業的準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