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虧損的原因及對國有企業的不利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國有的中小企業出現了虧損、經營不善等況。有人指責這是國有企業管理不善、人浮于事,職工們懶不積極工作的原因。但這種說法并不全面。雖然有個別人懶混日子,但這并不是主流。如果每個人都懶耍,國家的工業怎麼可能突飛猛進地發展呢?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民營和個小企業大量涌現,為了爭得市場,他們大幅工減料,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假冒偽劣產品大量投放到市場,對市場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的商品雖然短缺,但質量得到了保障。然而,改革開放初期,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對國有企業的商品形了極大的競爭優勢。大量的質次價優的商品充斥市場,國有企業的商品紛紛敗下陣來,失去了昔日的好時。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對國有企業是極為不公平的。此外,民營企業在對工人的待遇上也比國有企業低,負擔也小,所以國有企業于劣勢。

國家監管部門對不正當的競爭行為管理不夠,放任了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這導致了國際上對中國商品的認識是低質偽劣的代名詞,形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即使現在產品質量得到了提升,但在國際市場上依然得不到高品質的認可,只能以低價格參與國際市場。這也是我國至今沒有出現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原因之一。

因此,把國有企業經營不善的原因歸罪于國企員工和領導是不符合事實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象,對國有企業形的不利影響,導致了國有企業的虧損和退出歷史舞臺。我們應該銘記國有企業工人階級的辛勤付出,而不是惡意指責他們不認真工作。他們是國有企業從無到有的創造者,他們為這個國家做出了巨大的奉獻。讓我們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