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關于上海和北京2023年前三季度個人所得稅的截圖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張截圖是經濟學專家李迅雷發布的,他的言論為財經界大V們探討的焦點,許多人對兩座超一線城市個稅繳納差距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李迅雷的言論中最爭議的是今年1-9月北京的個稅繳納總額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盡管北京的常住人口比上海一些,但也接近于上海的九。作為一個上海人,我為上海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到高興和自豪。然而,對于“北京個稅繳納總額不足上海三分之一”的觀點,我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這與常識相悖。難道李迅雷提供的數據有問題嗎?作為一位知名經濟學家,他會在數據的真實方面犯錯嗎?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我決定不盲目追隨專家的言論,而是親自查詢方數據。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李迅雷的數據是否正確。我在北京財政局的方網站上查詢到了2023年1-9月的一般公共預算收況。數據顯示,北京前三個季度的一般公共預算收為4784億元,其中個人所得稅為591.3億元。請大家記住這個數據,這是北京財政局在2023年1-9月的財政收支報告中提到的。同樣,我也查到了上海財政局公布的每個月財政收支況,方數據,前三個季度上海的一般公共預算收累計達到了6470.8億元。然而,上海的月度財政數據沒有北京那麼詳細,無法查到前9個月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況。因此,我登錄上海稅務局的網站查詢了相關數據,結果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的個稅總額為1858.8億元。與北京的591.3億元相比,北京前三季度的個稅繳納總額的確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看起來,李迅雷所說的并沒有錯嗎?請繼續往下看。

我們先把2023年的數據放到一邊,來看看2022年上海的相關數據。同樣是在上海稅務局的網站上,我找到了2022年全年上海完個稅征收的金額是2410.7億元。與此同時,我又在上海財政局關于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的決算表上找到了數據,其中個人所得稅的數額是950億元。問題出現了,統計的周期都是2022年,項目均是個人所得稅,稅務局給出的數字是2410.7億元,財政局為950億元。我能理解不同部門統計口徑的差異可能會對數據有一定的影響,但差距如此之大顯然是“不正常”的。

下面,我們要提到李迅雷忽略的一個重要知識點,那就是個人所得稅屬于中央地方分稅。我國有幾十種稅種,其中一部分是中央稅,收全部歸中央財政;另一部分是地方稅,全部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還有一些是中央地方共稅,即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分一部分。個人所得稅屬于典型的中央地方共稅,中央財政拿60%,地方財政拿40%。稅務局公布的數據是收到的全部稅收,也就是中央和地方分前的個稅總額;財政局只統計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的金額,也就是分后的個稅金額(總額的40%)。理解了這個知識點后,我們再來對比上海稅務局和財政局公布的個人所得稅況。

2410.7億元的40%為964億元,與上海財政局公布的2022年納一般公共預算收的950億元個稅金額相近。至于為什麼不是完全一樣,前面已經提到了,各部門統計口徑的差異可能會導致略微的不同,但這并不影響整。答案已經呼之出。李迅雷使用的北京2023年1-9月個稅數據是財政局公布的,是中央分走60%后的個稅金額,還原為稅務局征收的全口徑個稅總額大致在1478.3億元左右,與上海征收的1858.8億元相比,差距約為20%。也就是說,北京個稅大致是上海個稅的80%左右,遠遠超過李迅雷所說的“不到三分之一”。

至于北京前三季度個稅比上海20%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因素。首先,北京的人口總量于上海。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的常住人口為2475萬人,北京為2184萬人。據人口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前三季度的人均個稅金額,上海為7510元,北京為6769元,北京比上海了9.87%。人均個稅的差距比個稅總額的差距要小一些。其次,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略高于北京。各地統計局都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數據,上海是全國31個地區中最高的,達到了63681元,北京排在第二位,人均可支配收是61718元。人均收方面,北京比上海低了3.1%,這也是導致北京個稅總額以及人均個稅金額較低的原因之一,畢竟個稅與當地人的收息息相關,收越高需要繳納的個稅越多。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揭示出上海和北京個人所得稅差距的真相。李迅雷的數據沒有問題,但是他在解讀數據時出現了嚴重的概念錯誤,上海的個稅繳納總額并不是北京的3倍以上,甚至不到1.5倍。這一結論是通過對比稅務局和財政局公布的數據得出的。因此,我們希各位專家在發表言論前核對數據,并了解數據背后的統計口徑、意義和基本概念。請珍惜信用,不要用錯誤的觀點誤導大眾。同時,我們也要警惕“迷信”某一位專家,應該多聽取不同人的觀點,進行比較和思考,然后選擇相信誰的言論。這只是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和支持我的原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