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士丹利等國知名投行表示,中國必須采取措施提高社會福利并降低民眾負擔,以恢復消費者的信心,推經濟溫和通脹,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這一建議,蛋先生表示贊同。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中國一直強調經濟發展要從“投資拉”向“消費拉”轉型,但在實際作中,這種轉型面臨著來自的巨大阻力。

每當經濟疲時,我們往往會加大基礎建設投資,盲目擴張生產,導致大量無效投資和各行各業產能過剩,最終不得不進行去產能。大量新建的高速公路、高鐵因車流和客流不足而嚴重虧損,大量生產線剛建好就不得不封存起來。這些無效投資不僅造了嚴重的浪費,還增加了地方債務,最終由全民買單。

為什麼我們不能改變思路,先提高老百姓的收或降低家庭負擔呢?一旦老百姓的收提高了,負擔降低了,他們自然會更加大膽地消費,消費的提振將使經濟活躍起來。誰不愿意過上好日子呢?誰不喜歡花錢呢!國、歐洲、日本、韓國甚至港澳臺和新加坡都給老百姓發放經濟刺激金,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也發點錢呢?如果認為直接發錢技含量太低,那就增加醫療、養老、社保等領域的投,降低家庭負擔,這比大規模基礎建設和浪費要好得多。

為何我們總是傾向于投資而忽視消費呢?個人認為,阻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投資過程中容易存在灰地帶,各個部門都能夠從中獲利,而直接給老百姓發錢就沒有任何暗箱作。更重要的是,長期的計劃經濟思維仍然存在影響,計劃經濟的本質是由數人掌控全社會的資源分配,掌控億萬家庭的命運,而市場經濟則是由市場主導資源的分配,民眾自由、平等地競爭。一些人不愿意將掌控權給市場。因此,中國一直強調深化制改革,只有通過法治化和市場改革才能消除這些阻力。

本文為蛋先生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