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電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能蓄電池出口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綠低碳產業以“新三樣”為代表,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這一不俗的表現顯示了我國綠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通過產業鏈強鏈補鏈和產業基礎再造,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全球占比均超過70%,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位。此外,我國在LNG、甲醇等綠力船舶的國際市場份額也接近50%。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風機制造國,產量占全球的一半。憑借國龐大的市場支持和綠發展戰略,綠產業系的擴張形獨特優勢。傳統產業的綠化進程也在提速。近年來,我國綠工廠和綠工業園區不斷涌現,綠制造系加快構建。最近公布的新一批綠制造名單中,共有1491家綠工廠、104家綠工業園區、205家綠供應鏈管理企業上榜。初步測算顯示,綠工業園區平均固廢置利用率超過95%,一大批綠工廠能耗水平優于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的先進值。可以說,我國已逐步構建起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鏈條綠產品供給系。綠化大趨勢也催生壯大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我國能源設備、節水設備、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技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當今世界各國競逐的目標,也日益為決定企業未來的關鍵力量。宏觀政策、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對綠、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重視,驅企業對綠發展的態度已經從“是否要做”轉變為“如何做好”。在這場關于綠競爭力的較量中,我們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我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為產業綠低碳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我國單位GDP能耗仍然較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倍至3倍。從產業看,我國制造業總上還在價值鏈中低端,高能耗產業的比重偏高。從產品看,產品能耗耗高,增加值率低,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化、制造流程數字化,需要循序漸進、持續發力。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轉型、在綠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這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