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基礎條件差別之大世界有,經濟恢復過程中“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短期恐難避免。然而,我們需要尊重客觀規律,注重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為全國發展大局做出更多貢獻。

截至10月26日,31個省區市前三季度的經濟“績單”已經發布。其中,有18個省份的增速跑贏或持平全國水平,12個省份的增速達到6%及以上,11個省份的增速快于上半年。通過閱讀地區經濟“三季報”,我們可以關注到以下三個關鍵詞。

首先是“恢復”,表現在經濟運行總回升,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在經濟力和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地區經濟整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從經濟總量來看,力源地區的引擎作用不斷增強。前三季度,廣東、江蘇、山東穩居全國前三位,GDP分別為96161.63億元、93180億元和68125億元;浙江則距離6萬億元僅“一步之遙”,達到59182億元。河南、四川、湖北均超過4萬億元,福建、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北京于3萬億元梯隊。從同比增速來看,有18個省份跑贏或與全國增速持平。其中,西部地區有8個省份,東部地區有6個省份,中部地區和東北各有2個省份。西藏以9.8%的增速位列第一,海南以9.5%隨其后。蒙古同比增長7.2%,甘肅、四川、寧夏、浙江分別為6.6%、6.5%、6.4%和6.3%,安徽、新疆均為6.1%,山東、湖北、上海均為6.0%,江蘇、吉林均為5.8%,重慶、青海均為5.6%,遼寧同比增長5.3%,河北與全國增速持平。與上半年相比,前三季度,西藏、海南、四川、新疆、湖北、重慶、貴州、福建、湖南、廣西、江西11個省份的增速加快,安徽、河南與上半年持平。其中,四川經濟增速從一季度落后到上半年追平,再到三季度超過全國水平,提速恢復態勢明顯;江西、福建、貴州經濟增速逐季加快,與全國增速的差距在小。遼寧10年來首次超過全國水平。

其次是“向好”,現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經濟發展不僅僅看數量,更需要看質量。前三季度,各地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綠化的推進不斷深。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大幅增長,前三季度天津、廣東、江蘇、四川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同比增長2.9倍、91.8%、80.2%和66.7%,青海、遼寧、蒙古、湖北的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2倍、1.5倍、139.7%和78%。浙江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速都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多個地區的“新三樣”出口表現亮眼。經濟發展的活力在增強,前三季度上海新增設立企業35.3萬戶,同比增長42.0%;在滬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分別新增49家和20家。

第三是“穩定”,現在就業和價總平穩,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和就業擴大的基礎。隨著經濟恢復向好,居民就業形勢持續改善,收保持平穩增長。例如,北京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重慶市城鎮新增就業已完年初目標任務的99.3%。浙江省的調查顯示,三季度就業、收和消費意愿三大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時回升。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基礎條件差異之大世界有,各地要素稟賦、產業結構和增長力等也存在差異,因此疫后恢復過程中“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短期難以避免。我們應該尊重客觀規律,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應注重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相對平衡。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經濟恢復面臨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離年底只有60多天的時間,各地要振神,乘勢而上,攻堅克難,更加注重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加注重提高政策舉措的組合、協同,以最大努力取得全年發展的最佳果,為人民的幸福生活多謀福祉,為全國發展大局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