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快遞盲盒”“快遞滯留件”等關鍵詞,會發現有很多“白菜價”“理”的快遞滯留件盲盒。所謂的快遞滯留件盲盒是指那些因為地址不詳或電話停機等原因未能功派送的快遞件,它們被人為結合了“盲盒”元素而制作商品。這些商品通常有幾個特點。首先,計量單位夸張,可能按斤計算,甚至以“麻袋”為單位。其次,廣告宣傳華麗,商品封面上通常帶有“穩賺不賠”“搶到就是賺到”“快來撿”等字樣。那麼,快遞滯留件盲盒到底是天上掉的餡餅,還是他人設置的陷阱呢?是否可以購買呢?實際上,網絡上已經有很多教訓揭示了這種騙局。一些消費者花費20多元購買的滯留件盲盒里基本上只有“牙簽”“棉簽”等低價值的東西。還有一些消費者表示,他們花費近300元購買的20斤盲盒中“很多商品連說明書都沒有”。還有一些揭示騙局的博主直播“開箱”,最終卻沒有得到任何好。俗話說,“買的沒有賣得”,如果商品真的超所值,怎麼可能輕易賣給別人呢?商家利用消費者“以小搏大”的心理,打著“超所值”、“大驚喜”的旗號,將廉價的小商品重新包裝,放在不同的快遞專用盒子中,“心”制造出“海外原單”、“貴重品”等標簽,讓消費者上當騙。商家還在商品評論區安排了“買家秀”,刷上“低價開出數碼產品”等表示“超所值”的評論。更有甚者,他們會聯系開箱主播,通過提等方式進行欺詐,進一步營造出“買到就是賺到”的假象。一旦消費者心存僥幸,貪圖小便宜,就會掉進陷阱。商家玩的是“心理博弈”和“銷售套路”,消費者帶著占便宜的心態上當騙,后悔莫及。此外,從法律角度來看,快遞滯留件的買賣是違法的。據《快遞暫行條例》第四條的規定,除有關部門依照法律進行檢查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非法檢查他人的快件。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能私自開拆、匿、毀棄或倒賣他人的快件。因此,快遞滯留件盲盒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經過心準備的陷阱。消費者在購時應更加理,切忌貪圖小便宜,要重視學習反詐騙知識,提高辨別套路和騙局的能力。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和查力度,嚴厲打擊這種行為。電商平臺也應該自我約束,常態化清理那些打著“高端”噱頭,卻販賣低質商品的行為。各方應聯手共同為消費者營造一個安全、誠信、無污染的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