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富士康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小作坊,但自從進深圳后,富士康開始迅速崛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雖然富士康的崛起部分得益于蘋果iPhone訂單,但要想得到蘋果的青睞,富士康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大陸廉價勞力的供應。然而,為了討好國市場,富士康的創始人郭臺銘卻公開表示,這些年來是富士康在養活大陸,一旦大陸對他們敵意,富士康有能力在一夜間撤離。他將自己描繪了“救世主”的形象。然而,郭臺銘的言論引起了國家的警覺,多個部門組聯合調查組,對富士康的稅務和商業用地使用等問題展開深調查。

郭臺銘過高估計了富士康對大陸市場的重要,也低估了國家對企業違規行為查的決心。最近,針對富士康的違規行為,稅務局宣布以2萬元的罰款,并責令其整改。雖然有人認為這個罰款不夠嚴厲,但實際上,罰款并不是制裁的主要目的,關鍵是通過這一舉措來震懾企業,讓其認識到違規行為的后果。

與此同時,富士康面臨著其他困境。蘋果在將產業鏈遷出中國市場的步伐加快,富士康決定在2026年之前轉移約3000億產能,并進行大規模裁員。臺灣回歸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但郭臺銘卻在兩岸統一問題上持有保持現狀的觀點,這引起了國家的不滿。富士康還調整了工廠的運營時間,不再讓員工加班,這被視為對調查的無聲抗議。

如今,富士康的境變得尷尬起來。它隨蘋果的腳步赴印度建廠,但由于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員工素質較低,產能和良率都大幅下降,甚至連建廠補也幾乎了空談。在中國市場,比亞迪、立訊等國代工廠商崛起,蘋果也主將超過30%的iPhone手機訂單給其他代工廠商。

富士康的代工霸主地位已經不再穩固,而且它只是從事低附加值的代工業務,無法替代中國制造業正在轉型升級的趨勢。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輕視中國市場的企業注定會付出代價,臺積電和三星就是典型例子。希富士康能夠認清現實,意識到自己作為中國代工企業的份,如果繼續犯錯,必將被中國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