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篇文章中,我們多次討論了存款和低風險理財產品,并涉及了一些關于收益計算的“陷阱”。本期我們將整理和羅列一些歷史容和新看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判斷標準都是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另外,這些收益計算本并沒有實質問題,而是產品描述容易給用戶造誤解。

一、大額存單的“真實收益”

關于大額存單真實收益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我們舉了一個某銀行5年期3.85%到期付本息的大額存單作為例子。實際易過程中,涉及到轉讓和讓兩個行為。

1. 轉讓:轉讓產品的利率是固定的,一般按照大額存單產品的票面利率3.85%進行轉讓(有些支持自定義)。

2. 讓:讓人以大額存單本金加讓利息的形式購買轉讓人的大額存單。

假設有一個5年期3.85%的產品,有轉讓人A和讓人B。我們可以計算出兩者的實際收益況如下:

轉讓人A將20萬存2年,本息合計21.54萬,年化單利為3.85%。

讓人B將21.54萬存3年,本息合計23.85萬,年化單利為3.57%。

但實際況并非如此。轉讓人A在發起轉讓時,需要倒過來計算讓人B的收益率,一般會確保與票面利率一致。經過計算,轉讓人A的實際年化收益率為3.45%。所以,持有大額存單的期限越短,需要承擔的轉讓本就越多。轉讓人的實際年化收益率會越(極端況下最低可達到3.3%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產品的利息需要在產品到期時才會支付,而無論是讓人還是轉讓人,總有一方要承擔這部分利息提前支付的本。如果你已經持有或計劃持有可轉讓的大額存單產品,務必要考慮這個因素。當然,也有例外況,市場上還有一些產品本按月付息,這樣利息提前支付的本就會減

二、“加息券”的真實加息

近段時間,銀行的“加息券”為了一種常見的營銷手段。有些銀行推出了力度很大的加息券,但實際上有一些限制條件,讓這些加息券實際上只能用上一小部分。有些加息券的介紹中還寫著,獎勵金額封頂。這些限制條件讓人有點不著頭腦。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和理財產品的計息規則是不同的。存款一般采用頭不算尾的計算方法,而理財產品則不同。例如,微眾銀行的活期+產品,轉后計息時間會一天,而轉出則會損失至兩天的利息。

三、存款的“收益差異”

A. 復利的考量

有時候我們會討論存款的“復利差異”,即利息繼續存銀行產生復利的效果。然而,以一萬元為例,對于一年期以的存款來說,復利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除非你的資金量很大。同時,在相同利率況下,選擇靈活更強的存款方式是更好的選擇。

B. 積分和非積分的差異

個人觀點來看,積分和非積分的差異并不明顯。在確保靈活和短中期考量的前提下,結合之前對銀行風險的判斷,當前的選擇肯定是優先考慮收益。對于資金量不大的人來說,選擇哪個都差不多,現金可能更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銀行最近更新的積分兌換規則可能會使積分略有折損。

四、領券防

在經歷了放縱的6月之后,幾家銀行在7月開始收政策和力度。此時,存還是不存可以再考慮。但如果河南村鎮事件的后續線上兌付正常,大量資金可能會流民營銀行。所以,現在不用糾結存不存的問題,也沒必要立即做出決定。我的建議是,首先辦理能開戶的業務,以免到時候開不了戶;其次,參與能領券和活的機會。至于存不存,就看個人理解了。最后,我想引用菲特的一句話來作為結束: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希大家都能從中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