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一個復雜系統,解釋和主張往往只能看到零星的細節,而無法看到整的趨勢。目前,各種經濟指標都比較悲觀,高端大廠紛紛裁員,這一現象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趨勢?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轉型決定了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基本面。

首先,大基建的萎。過去幾年,大基建占國生產總值(GDP)的6.9%,房地產占GDP的6.1%。加上上游的原材料和下游的裝修、設備購置等,整個基建板塊占GDP總量的估計達到20%。然而,未來五年左右,這個比例可能會減到5%。大基建的萎將導致每年GDP下降3%,必須通過其他產業的增值來填補這個巨大的缺口。盡管大基建行業規模龐大,涉及的就業人口占勞力總數的10%以上,但人們對該行業發展規律的理解非常有限。我們理解復雜系統的能力非常有限,就像盲人象一樣,在復雜系統中迷失方向。舉個例子,《國富論》最初講述的是一家別針廠通過勞分工極大地提高了勞生產率的故事。亞當·斯發現,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制作別針,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制作20枚別針。而他所研究的別針廠將別針制作分為18個工序,每個人只負責一個或兩三個工序,結果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制作4800枚別針,生產效率提高了200倍。斯將這個發現推廣到市場的社會化分工,認為它可以極大地提高勞生產率。這個規律看起來很顯而易見,但在斯之前沒有人發現,或者即使發現了也沒有被廣泛傳播。因此,這個重要的規律被埋沒在人們低效的勞中。現在仍然有很多宏觀、中觀和微觀規律尚未被發現,人們仍然到這些規律的束縛,從事辛苦而低效的勞。大基建行業存在一個重要的規律,即需求的迅速增長和快速下降。每當經濟不景氣時,總有人主張刺激大基建來刺激經濟。幾乎所有的大基建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特別是近30年來。在1990年代之前,城市人口基本上都住在擁的小房子里,當時高等級公路、鐵路、橋梁、隧道等設施也很。從修建高鐵到修建高速公路,從修建地鐵到修建橋梁,這些設施都是近30年來建設的。2008年,中國才開通了第一條高鐵線路——北京到天津,2011年才開通了京滬高鐵,而到1988年才修建了第一條高速公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高鐵和高速公路在全球地鐵里程排名前10位中占據了8個席位。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近三年每年售出約1700萬套商品房。據平均每80個人擁有一套新房、每套房屋住3個人的計算,只有中國的14億人都住在城市中,每年需要換掉舊房子并消化每年1700萬套住房。很顯然,26年不可能換掉一套新房,而且14億人也不可能都住在城市中。由于出生率的驟降,大約10年后人口將迅速減。那麼,如何維持每年1700萬套住房的市場需求呢?事實上,當城市人口不再迅速增加,人們都有了住房之后,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主要轉向換房,發達國家對此有著統計經驗,即每300~500人每年只需要一套新住房。如果假設人口不萎,保持平衡狀態,可以很容易地估算出中國長期的住房需求每年約為300~400萬套,最多也不會超過500萬套。只有當房地產市場減到目前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時,市場才會穩定下來。然而,沒有人知道這個基本規律,沒有人知道。從涉及切利益的房地產企業到政策制定者,從經濟學家到普通大眾,無人知曉。人們仍然希像過去一樣瘋狂買賣二手房。隨著城市化的結束和大基建的萎,鋼鐵和水泥的需求也會急劇下降。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一過程,只需要仔細研究過去的統計數據,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這一事實。然而,人們選擇視而不見。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表現出更強烈的羊群效應。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上得快,下跌也更加劇烈。現在房地產和大基建已經進飽和期,勢必會停止發展。所謂的核心城市不同、核心區域永遠不會下跌、學區房有保障等說法只是人們逃避現實的借口。就像市大盤下跌一半時,談論個別票是不現實的一樣,盡管在幾千只票中確實有一兩只上漲的,但你怎麼會有這麼好的運氣呢?同樣的道理,隨著高速公路、高鐵、地鐵、橋梁和隧道連接的人口越來越,邊際效益也越來越差,這種大規模的投資已經到了無法持續投的時候。無論采取何種政策,這都是一個不可抗拒的事實。與大基建相關的行業,如金融業,也將經歷痛苦的轉型。那麼,如何應對擁有8500萬勞力的大基建行業呢?由于效率的提高,近10年來制造業就業人口一直在下降。從2015年的7839萬人減到2019年的6602萬人。建筑業的效率提升相對較慢,因此為第一大就業行業。隨著產業的萎,8500萬勞力的需求也會急劇下降。相對較好的一點是,建筑業的就業人口年齡較大,有很多人快要退休。第二個轉型是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通過統計數據和許多周邊,我們會覺得民營企業很差,幾乎都歸咎于政策(ZC)。事實上,政策并沒有虧待民營經濟,國有企業采購確實影響了很多民營企業的生意,但這不是本原因。還記得多年前的華西村和鄉鎮企業嗎?大約十幾年前,鄉鎮企業已經沒落了。政策打了他們嗎?并沒有。鄉鎮企業崛起是因為他們抓住了當時的需求,而衰落則是因為他們的產業結構、管理模式和產品技在競爭中悄無聲息地被淘汰了。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那些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企業,如一些萎的行業,例如手機行業,2016年至2019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為14億部,今年預計將萎到11億部,如果換機周期進一步延長,市場空間還會進一步萎,有些廠商甚至會倒閉。第三個轉型是人口下降。今年參加高考的主人群是2004年出生的,從2004年到2018年,每年出生人口都維持在1500~1700萬之間,大多數年份都是1600多萬。而2019年至2022年出生人口開始顯著下降,分別是1465萬、1202萬、1062萬、956萬,據說幾年后將降至800萬以下。人口的急劇下降首先影響的是教育行業。2020年,幾年前開始上兒園的孩子們人數開始減兒園的需求開始下降。15年后,這種影響將傳導到大學階段。中國教師數量約為1800萬,是知識分子就業的一個重要領域,現在也進了衰落期。人口統計涉及到各個方面,從兒園到小學、大學、就業、購房、養老等,最早到影響的就是教育行業。除了這三個重要的轉型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確定的問題。例如,互聯網行業已經進了無法創新的時期。互聯網是一種計算機自服務類業務,不像機械和建筑行業那樣有不磨損的特點。想象一下,如果微信開發團隊有1萬人,微信不再需要升級,只需要進行維護,甚至連1000人都用不上。這就是大型公司裁員的本原因。在創新時期,互聯網行業是一個由工程師和資本家組的行業,但一旦創新停止,它就不再需要工程師,而為機服務的資本家行業。此外,由人工智能創造的機會或失業也將很快出現。整個社會,許多行業都沒有達到穩定狀態,于激烈變的時期,一些行業會迅速萎,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新的機會。市場經濟是一種充滿刺激和痛苦,欺負人的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生存,起起落落是常態,需要有一顆耐折磨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