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一名子在都農業銀行辦理存款業務時,發現工作人員將單子上的存款改為“購買”。銀行回應稱存在誤解,并表示將與客戶加強通。前不久,工商銀行也陷了“存款變理財”爭議,該行回應稱這是個別員工的個人行為,不代表銀行行為。這兩家銀行都是國有四大銀行之一,短時間接連發生金融產品“調包”事件,引發了公眾的熱議,揭示出顧客們長期以來對銀行銷售手段的痛苦。銀行總是能找到各種理由來搪塞,但這些事件造的信用損害已經無法彌補。

評論區的網友們通過真實經歷對這些事件進行了吐槽,這是對這些問題最好的證明。這些個案的累積讓銀行在顧客心目中的信譽值不斷降低,也讓更多的人形了對銀行縱容甚至鼓勵“調包”行為的刻板印象。信用是銀行的生命線。曾經,瑞士銀行業憑借完善的信用系在全球獨占鰲頭,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富豪。然而,在2022年,瑞士信貸集團的1.8萬個賬戶信息泄,導致銀行的信用到重創,為顧客資金不斷外流的重要原因,最終使該行瀕臨破產并被收購。幾十年來建立起來的信用系在一瞬間化為烏有,這向銀行業敲響了警鐘,提醒他們不要因小失信而導致信用崩潰。

在我國,許多銀行都屬于國有或國有控有政府部門的信用支持,因此更應該保持良好的行為。否則,損的信用不僅僅是銀行本,還會波及到其他方面。頂端評論員認為,信用系的建設不能僅僅依靠顧客的誠實守信,銀行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如果顧客失信,他們可能面臨被銀行列黑名單的風險。相反,如果銀行出現失信行為,顧客將無力抵抗。因此,銀行業必須重建顧客的信任,這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