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年初以來一直于疲弱狀態,特別是權重的走勢更加疲,市場的量也持續低迷,投資者遭了嚴重的虧損。盡管許多研究機構和知名投資者紛紛發表觀點,希投資者理看待后市,認為當前的大跌是最好的投資機會,但市場卻沒有給予任何正面回應,上證指數繼續跌破3000點。在喊話立信心無效的況下,市場開始呼吁出臺救市政策,包括上周末退出的融資融券范圍放開都被認為是利好,但效果仍不佳,如何救市值得我們深探究。

首先,有人呼吁停止新發行。雖然這種方法在過去的熊市中也曾采用過,但效果實際上非常有限。盡管這樣做緩解了行為,但在資金持續流出的況下,仍然無法阻止市的下跌。此外,完全停止新發行也不利于市場化機制的發展,因此其利大于弊的效果并不明顯。

其次,有人主張政府場救市,通過匯金等國有資產平臺市購買票,提振市場信心。從短期來看,大規模資金的市必然會產生反彈效應,但實際上需要看下跌的核心因素。目前來看,下跌的中長期因素較多,因此現階段資金市只會給撤離資金提供更好的套現機會。隨著參與者減,反而會出現持續下跌的趨勢。從歷史上看,政府救市的功案例幾乎難以找到。

第三,有人提出優化易手段。在海外,很多地方采取了限制賣空等一些易機制,以緩解做空力量。然而,國A市場的融券做空比例非常低,而且2015年的熔斷機制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很多易制度并不適用于國市場,關鍵是散戶化的資金難以發揮平穩作用,趨同效應十分明顯。

第四,有人鼓勵回購、增持等手段。今年以來,東增持、上市公司回購甚至基金公司自購基金等手段屢見不鮮,希通過這種方式推高價,提振市場信心。然而,實際況表明,一方面增持回購存在利益貓膩,一頭增持一頭減持,甚至高價回購低價輸送利益等,導致投資者反而喪失了對標的資產的信心。另一方面,回購增持實際上是消耗產業資本的資金,今年以來,企業的經營困難導致資金流張,反而需要使用營運資金來補充資本市場的資金,這是南轅北轍的況。

第五,有人建議降低印花稅等通道費用,以提高易活躍。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制度本的意見》,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當然,未來甚至可能降低印花稅,這將對投資者有利。然而,需要明確的是,降低本并不能帶來投資回報,即使本再低也無法阻止市場的下跌,就像房地產價格持續多年上漲,易費率不斷提高,卻無法阻擋房價的增長一樣。

那麼,這些救市手段都難以產生實質效果,如何推市場復蘇呢?正如昨天文章所解讀的那樣,目前市場的下跌是由于宏觀政策趨勢不明朗導致資金撤退的問題,再加上基本面的下和估值的不斷探底。近年來,基金等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得資金杠桿迅速擴大,在資金撤退階段會產生放大效應。從中長期來看,一方面需要提高宏觀政策的明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以真正為投資者和實企業提供服務和支持。從短期來看,救市的核心是扭轉資金的撤離,并鼓勵短期資金轉為長期投資。然而,從公募基金的發展況來看,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通過稅收等手段鼓勵資金持有票或基金長達三年的平均資產規模,在稅前抵免應納稅金額,或者支持閑散資金匯養老金賬戶,并給予稅收抵免或退休后的養老金返還等。只有確保市場參與資金穩定持有,并推上市公司有序進和退出,才能逐步恢復市場信心,走出慢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