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里森于6月24日在《外政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印度能否超越中國為下一個超級大國》的文章。他對印度的分析如下:

在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的經濟奇跡讓人們對其寄予了厚。然而,如今已經過去了30年,印度仍然停留在期待階段。與2000年相比,中國的制造業、出口和GDP已經是印度的2-3倍,而現在這個差距已經擴大到了5倍。中國的GDP為17.7萬億元,而印度只有3.2萬億元。更值得一提的是,以2000年為基礎,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占比約為7%,而印度僅占1%。到2022年,中國的占比將增至31%,而印度僅占3%。在全球商品出口比重中,中國的占比從2%飆升至15%,而印度僅從1%上升至2%。

同時,中國的文盲率僅為1%,而印度卻高達25%。在人力富的信息通信領域,中國似乎比印度更競爭力。全球20強高科技企業中有4家是中國企業,而印度沒有;中國擁有全球50%的5G通信設施,而印度只有1%;中國擁有TikTok等面向全球的平臺,而印度則一無所有。

艾里森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這些統計數據和現實,并引用了新加坡前總理李耀的觀點。作為與印度長期合作的人,李耀認為,印度不可能為“未來之國”,原因是種姓制度的固、系的龐大、種族和宗教爭端的存在,以及印度領導層缺乏解決這些問題的意愿。

耀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將印度與中國進行比較”。布朗大學的高級訪問學者、曾擔任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的阿爾溫德·薩拉曼尼安在去年11月的一篇題為《印度為何無法取代中國》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自2000年代初以來,印度確實吸引了一波投資,但實際上將生產轉移到印度的外國企業并不多。這是因為在印度,投資風險過高,后期投資政策會發生變化。而且,印度的規則和規定總是有利于政府青睞的印度財閥。在全球營商環境調查中,印度被評為世界上最難做生意的國家。

因此,從這些分析和觀點來看,印度能否超越中國為下一個超級大國仍然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