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對外國企業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引發了投資者的擔憂和大量企業的撤離。不久前,我們報道了印度政府扣押小米48億資金的事件(詳請參閱之前的文章)。然而,印度政府并未停止其“搗”之舉。

據印度《經濟時報》的報道,印度政府要求中國手機廠商小米、OPPO、vivo、realme等將CEO、COO等高管職位由印度籍人士擔任,并將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給印度公司,要求制造流程中有當地企業參與,并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產品。簡而言之,印度政府要求中國企業將資金留在印度,高管由印度人擔任,制造過程中要有印度企業參與,并通過印度經銷商進行出口。這種行為被知人士稱為“霸凌”,相當于“變相收購中國企業”。

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對外國企業的“殺豬盤”。早在2014年,小米手機就在印度立了子公司,并在2015年的印度發布會上獲得了巨大的功。據數據顯示,到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已占據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16%,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除了三星外,均為中國企業。

然而,印度并不只是針對中國企業而已。包括國的蘋果、谷歌、亞馬遜,芬蘭的諾基亞,韓國的三星等80%的外國企業都曾在印度遭遇過“打劫”。連可口可樂、麥當勞、沃爾瑪等國企業也未能幸免。早在20世紀50年代,可口可樂進印度市場并取得了巨大功。然而,印度政府通過制定《外匯管理法案》,將外資公司持比例限制在40%以下,迫使可口可樂出了60%的份。此外,印度還以可口可樂含有殺蟲劑分為由,要求公開全部配方。最終,在國的干預下,印度重新檢測后發現可口可樂的配方并無問題。

即使是基礎工程項目,如高鐵,也不例外為印度的“燙手山芋”。中國與印度在2012年簽署了引進中國高鐵技的備忘錄,但一年后這個項目卻被日本“搶走”。隨后的幾年里,修建工程頻頻挫,到目前為止,這條計劃中的508公里高鐵只修建了10公里,日本方面還背負了一大筆貸款。

盡管印度對外國企業有巨大的市場吸引力,作為全球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十億的大國之一,但在印度投資并不容易。你看上的是印度的市場,而人家看上的是你的全部。最近,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已宣布撤離印度。此外,印度還盯上了比亞迪,計劃只支付量定金,然后慢慢“分期付款”。然而,比亞迪并沒有上當,堅持要求全款,并以人民幣支付。

總之,印度政府對外國企業的新要求引發了投資者的擔憂,并導致大量企業撤離。盡管印度市場對外國企業有吸引力,但投資者必須謹慎選擇,以免陷印度政府的“殺豬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