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應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和重視,并完善制機制。同時,要發揮政府有效組織調資源的作用,強化激勵機制和市場配置創新要素的作用,真正建立產業利用、學研究、技研發和融資支持相融合的新舉國制。這是《大勢看財經》記者在專訪中基金董事長徐林時得出的結論。

中國近期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一承諾在國外引起了巨大反響。然而,實現這一減排目標充滿挑戰。中國目前仍于碳排放增加階段,尚未達到峰值。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大大短,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然而,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對中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巨大機遇。碳中和將推進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引領新技變革創新,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節能環保、綠創新等產業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除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為熱議話題,中國還面臨著核心技制于人的問題。近年來,國不斷升級對中國企業的技“斷供”和圍堵,讓中國企業意識到核心技制于人的切之痛。因此,在“十四五”時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同時,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加劇、新冠肺炎疫全球大流行的國際復雜形勢下,中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外開放的道路將面臨新的變化。

徐林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需要重點推進幾方面的工作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首先,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降低高碳排放產業和高含碳產業的比重。其次,要加快能源革命進程和能源結構調整步伐,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第三,在城市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要用碳中和理念來規劃設計城鄉建設和運營,構建高效清潔能源系。最后,要盡快實施碳排放額度分配和易制度,形正向的碳排放激勵機制。

在解決核心技限問題方面,徐林認為中國需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和重視。當前中國的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較弱,需要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制機制改革,構建新的舉國制。這一制既要發揮政府有效組織調資源的作用,又要強化激勵機制和市場配置創新要素的作用,讓各類科技創新要素能夠更多地參與科技果收益的分配。

此外,在國際復雜形勢下,中國的對外開放之路也面臨新的變化。中國需要在更多領域實現更進一步的開放,特別是在服務貿易領域。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將促進國服務業市場的競爭,提高服務品質和能力。中國還需要更全面地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服務和保障,適應全球經貿規則重構的新趨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應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構建科技自立自強的新舉國制,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同時,要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提高清潔、零碳或低碳能源的占比。在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還需要進一步實現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關鍵制度和重要領域的開放上取得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