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六,我們舉辦了創辦公眾號以來的第一個線下流活,雖然規模很小,只有十個人參加,但我們收獲了許多意外之喜。不朋友問我為什麼只邀請了十個人,我想先解釋一下我們的考量。最終,活效果還是不錯的,但由于整場活的信息量太大,無法一次呈現全部容。因此,我們將活華總結為三個方向和十個要點,來分我們在三個小時的實驗場中的收獲。

首先是關于商業空間的定位和設計。不論是快消品、互聯網還是商業空間,都離不開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和施特勞的《定位》中提到的邏輯。在討論商業空間如何兼與功能時,設計師們都提到了明確的空間定位報告的重要。與快消品不同的是,實商業必須考慮“因地制宜”的因素,包括空間周邊況和消費人群等,這是一切開始的基礎。

然而,空間的定位并不容易做到。原因有幾點:周邊環境會發生態變化,空間開發周期過長,咨詢報告可能出現不嚴謹的問題等等。

其次,我們討論了為什麼商業空間要有“打卡”型的裝置和元素。除了像SKPS、K11等既定規劃藝空間的商場,越來越多的綜合和商業空間開始出現供觀眾拍照的打卡點。設計師們提到了兩個考慮因素:一是線連貫,利用建筑空間的冗余空間,使人流能夠流暢通過;二是提高空間的閑逛,采用分點式的裝置設計,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無意識駐足。

接著是空間運營方面的討論。我們探討了誰對線下商場有持續的需求,發現最大的需求來自親子家庭。即使是為主要消費者的商場,也開始注親子和遛娃的元素。商場更像是一個城市客廳、社區客廳,人們可以和朋友一起逛商場,帶著孩子去商場逛。對實零售仍然存在需求,但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角轉變,對服飾的需求會減弱,母親消費者更注重給孩子買服和鞋子。對自己和家人的消費更加目的明確。

甲方運營方面的視角也被提及,促銷方案不能一不變。消費者越來越明,過去薅羊的行為已經出現疲態。甲方現在需要改變促銷方案,需要考慮消費者的時間和經歷投

接下來是社區商業建設的討論。社區商業中有30%是屬地化品牌,需要觀察社區商業的周期。品牌方初進社區時養商鋪,但到了3-5年后,需要的業態可能會變店、連鎖兒品牌等。社區商業需要注鄰里關系,通過舉辦相應活來連接空間和居民,打造一個自下而上的活空間。

最后是關于空間智慧化的討論。商業綜合需要與消費者進行更的連接,因此需要收集用戶數據。之前,數據只能通過停車費讓消費者注冊會員,但現在商場與主流app打通后,收集數據變得更加方便。商場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此外,擁有龐大的數據可以提高招商力。然而,數據的獲取必須經過用戶同意和授權,且不能獲取個人私信息,這與《信息安全法》有明確規定。所有參與方,包括甲方、數據服務商和消費者,都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識。

總結一下,這次線下活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實驗的嘗試。參加活的朋友有前輩們一直關照我們的創業者,也有關注我三年的讀者,還有今年才認識的朋友。大家互相之間并不認識,但能一起愉快度過一個下午。這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